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好奇人瑞怎麼吃助長壽?專家揭殘酷事實 想呷百二恐得看「祖先」


編譯馮克芸/即時報導

2025年1月12日 週日 下午4:01

每當有人瑞過世,人們通常最好奇此人生前愛吃什麼或有何特殊生活習慣,希望藉此獲知長壽祕訣。但影響一個人長壽的因素,究竟是生活型態,還是基因?專家指出,這問題的答案要依據你所謂的「長壽」究竟是幾歲而定,其實超過100歲的人瑞之所以長壽,跟他的生活型態可能無關。


紐約時報報導,數十年來研究顯示,忽略健康飲食、運動、菸酒等建議,會對大多數人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甚至縮短其壽命;但歷來有數不清的故事,講述人瑞的日常生活習慣違反那些健康建議。


例如美國人瑞芮契特(Helen Reichert)100歲時受訪指出,她長期抽菸,醫師一再叫她戒菸,結果多年後醫師都死了,她卻還活著。芮契特在2011年以109歲高齡辭世。


那麼,一個人的長壽有多少比率可歸因於生活方式的選擇,又有多少只是運氣或幸運的遺傳?紐時指出,這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所謂的「長壽」究竟是80、90歲,或真正達到人瑞等級的上百歲。


研究顯示,活到80、90歲,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美國紐約私立醫學院「愛因斯坦醫學院」醫學與遺傳學教授米爾曼( Sofiya Milman )說,有證據顯示,對一般人來說,健康的生活方式確實可延年益壽。


一項去年發布的研究分析超過27萬6000名美國退伍軍人的生活方式,發現養成8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可延長壽命最多達24年。那8種行為包括:健康飲食、定期運動、良好睡眠、管理壓力、維持良好人際關係、不吸菸、不濫用鴉片類藥物、飲酒不過量。


如果這些退伍軍人遵守所有8項原則,研究人員計算出他們可預期活到87歲左右。但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米爾曼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即使你完全做到了那8項習慣,你還是無法期望活到100歲。


原因是,年紀越大,遺傳似乎就越重要。如果你想活到超過100歲,你需要祖先的一點幫忙。


整體而言,科學家認為人的壽命約25%來自基因、75%來自環境和生活型態。波士頓大學 醫學教授佩爾斯(Thomas Perls)說,當人們接近100歲甚至更長壽時,上述比率就會開始翻轉,變成基因的影響更重要。


研究顯示,許多長壽者的生活習慣並不比一般人健康,但他們不只壽命更長,罹患心臟病、癌症、老年癡呆等與年齡相關疾病的比例也更低。


華盛頓大學醫學教授普維斯(Michael Province)與佩爾斯教授領導的一項長壽家族研究發現,許多長壽者抽菸,有些人是久坐不運動的「沙發馬鈴薯」,但他們往往有一些特殊基因,有助於他們避免疾病且延長壽命。


有些基因可能影響人們罹患特定疾病。例如,已知APOE基因會影響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帶有APOE4基因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較高,而帶有APOE2基因的人,患此病的風險較低。


還有些基因似乎會影響老化過程。例如一種叫做FOXO3的基因,涉及細胞健康的許多面向,可能會讓人不罹患多種與年齡相關的疾病。這類長壽基因的一個主要好處是,它可能抵消不健康生活習慣的影響。


專家強調,這類長壽基因都非常罕見,可能只出現在不到1%的人口中。此外,也沒有單一基因可防止所有老化和與年齡相關疾病;更有可能的是,由數百個基因結合起來產生作用。


佩爾斯說,擁有一組適當的基因來影響長壽,「就像中彩票一樣」,意思是全憑機率,可遇不可求。因此就算你媽媽活到 100 歲,你還是應該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以防萬一你沒遺傳到那幸運的長壽基因。


專家最後的建議是,無論你做什麼,都不要接受百歲人瑞的健康建議,因為對人瑞來說,生活習慣可能並不重要,但對我們其他人來說,生活習慣真的很重要。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波浪型穿搭


適合-有設計感、合身、多層次、有配件的服飾

避免-厚重、簡約、寬垮,會給人寒酸、弱不禁風、空虛單調感覺


外套-柔軟、合身

上身-輕薄、柔軟、圓領、花紋(細橫條紋、細格紋),避免高領、亨利領、POLO衫

下身-修身錐形/窄管褲、細窄腰帶

鞋-帆船鞋、皮鞋

配件包-小型款、帶點裝飾,避免大型斜背包


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遠離失智、憂鬱症!研究揭最佳睡眠時間


文/蘇冠米

你一天都睡幾小時?一項新研究指出,太短或太長的睡眠時間都不利大腦的健康,還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睡太少、睡太久 會對健康造成哪些影響?

《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JAMA Neurology)在8月30日發表新研究,指睡眠時間太短或太長,可能影響不同的潛在疾病病程,日後還容易罹患失智症。

共有4417名認知正常的自願者參與這項研究,他們平均年齡71.3歲,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67個試驗點。

研究發現,當睡眠時間僅6小時,甚至更少的人,腦中會有較多的β類澱粉蛋白。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博士後研究員喬•維納(Joe Winer)告訴CNN,這會大幅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正常的睡眠時間應為7至8小時,睡眠時間正常和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的人,腦中未發現有較多的β類澱粉蛋白。

與正常睡眠時間相比,睡眠時間太短、太長都與更高的體重、憂鬱症狀、白天想睡有關聯。其中,睡眠時間太長與多個認知領域表現較差相關。

睡眠時間過長也與較低的執行能力有關,但這些人的β類澱粉蛋白水平並未上升。這項研究的主要收穫是「晚年保持健康的睡眠很重要」,維納指出,「睡眠過少或多的人都有更重的體重和更多的憂鬱症狀」。

睡覺打呼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若不治療,會增加日後罹癌機率。(Shutterstock)

睡眠時間過多、過少,都不利大腦健康。(Shutterstock)

正常睡眠很重要 深度睡眠同樣重要

β類澱粉蛋白是一種正常腦細胞活動期間產生的蛋白質,「儘管我們仍不確定其功能」,維納表示。

β類澱粉蛋白會積累、堆積成斑塊,目前醫學界認為,失智症的成因,是這些類澱粉斑塊造成腦細胞壞死。

因類澱粉斑塊在失智症狀出現前的15至20年就開始逐漸形成,成為鑑別失智症最早期指標之一。

只是,這項研究是通過參與者報告他們的睡眠時間,並沒有評估睡眠質量。

台中林新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指出:「睡眠對大腦的影響不是只有時間長短而已,還包括睡眠品質好不好,這也是有差別的。」

良好的睡眠品質包括深度睡眠,因為大腦裡的淋巴管在熟睡時才會打開,清除β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推薦閱讀:深度睡眠有1個秘訣 腦神經醫師教你一夜好眠)

失眠、淺眠、半夜多次醒來等不好的睡眠品質,使大腦無法大量清除β類澱粉蛋白,造成隔日醒來頭腦昏沉、反應變差,長期下來易引起腦部退化。因此,有睡眠問題的人,應儘早就醫治療。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冷氣濾網加「這一小片」就能過濾空氣髒污?維修師傅公布正解,別被商人給騙了


冷氣濾網加「這一小片」有用嗎?維修師傅揭殘酷真相

一名網友於臉書社團《爆系知識家》發文詢問,「分離式冷氣濾網前的兩個小濾片是幹嘛用的?」,他表示,小小的濾片看起來「好像很貴」,但他卻看不出來裝了有什麼效果,「裝與不裝會差很多嗎?還是純粹裝飾用而已?」。

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也好奇求解答,有經驗的網友直言「沒什麼用」、「效果微乎其微」,而內行網友解釋,「他就像是一些清淨機的濾網,類似過濾pm2.5等等的,簡單來說,沒用,這種東西是消耗品,過了半年一年其實是要更換,不能洗,如果要特意去買一片少說都3、500元,真的要請直接買空氣清淨機」。

而一名冷氣維修的老師傅公布詳細正解,市面上冷氣的「空氣清淨」功能主要都靠這一小片濾網,但效果非常有限,「越好的清淨濾網,密度越高,空氣越難穿透,這會造成冷氣進氣量不足,進而衍生噪音、滴水、結冰、不冷,甚至壓縮機液壓縮而故障」,因此各廠牌選在進氣口貼一小片清淨濾網,雖然清淨效果微乎其微,「但加了一小片就多了噱頭,提升消費者購買意願,您說品牌商搞不搞呢?」。

該名冷氣維修的老師傅建議,若有空氣清淨需求的人,最好另外購買空氣清淨機,依自己對於空氣過濾的需求自行選擇濾網,「空氣清淨的濾網就如同淨水器過濾材質一樣琳瑯滿目,就看自己怕什麼就過濾什麼」。

完整討論:《爆系知識家》(相關報導:離開房間就要關冷氣嗎?日本冷氣廠商曝「沒超過這時間別關」,電費還能省一波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林俐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過健康的生活型態,愈早愈好!

編譯/陳莞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資料來源/JAMA Network、Irish Examiner、The New York Times、Memory Matters

編按:失智是許多人恐懼的老年疾病。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Gibbs,在56歲時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阿茲海默症的遺傳基因。他決定在症狀出現前,改以麥德飲食(MIND Diet)、有氧運動等6件事改變生活。至今15年,儘管失智症狀逐漸出現,生活品質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是怎麼做到的?

失智是不治之症嗎?精神科學家指出,以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藥物無法完全治癒失智症,只能延緩發病的進程。但若能從40、50歲開始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即使發病,仍能過有品質的生活。

69歲的丹尼爾‧吉布斯(Daniel Gibbs),曾是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精神科學家、醫師,25年的職業生涯中診治過無數失智症患者。62歲退休後,他仍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出書,積極投入去除失智汙名的倡議行動。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僅是專研失智症的專家,更是一位失智症患者。

失智在發病前就早有徵兆!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

吉布斯指出,他的父母都在壯年時就因癌症逝世。因此,在發病前,他從未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失智的家族病史。然而,失智的徵兆其實很早就出現,只是他一開始沒有察覺。

約55歲時,他開始喪失嗅覺。一年後,他出現了「幻嗅」,常覺得自己好像聞到香水混合麵包出爐的氣味。這種幻嗅現象會維持約幾分鐘到1小時,而且愈來愈嚴重。他本以為是帕金森氏症,一點也沒聯想到失智。

吉布斯的太太正好是一位遺傳學家,她為了研究需求,希望吉布斯能進行基因檢測。檢測結果出爐,他發現自己的染色體上有一種名為「ApoE 4」的遺傳基因──帶有這種遺傳基因的人,日後有較高的風險罹患阿茲海默症。

檢測後隔年,吉布斯發現自己開始出現認知功能退化的症狀。他有時會想不起同事的名字,記不得辦公室的新電話號碼。他決定在2013年辦理退休,以免影響工作。此時距離他首次發生幻嗅現象,已過了6、7年的時間。又過了2年,他64歲時,才正式確診罹患阿茲海默症。

從出現幻嗅至今將近15年的時間,吉布斯目前的生活和發病前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他的短期記憶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可能會忘記自己1小時前做過的事情,或者必須寫下非常詳細的行事曆,才能避免遺漏代辦事項。然而,他仍可以參加學會的活動、投書媒體、接受採訪,與人溝通對答無礙。如果他不說,人們甚至不會知道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

他呼籲,阿茲海默症愈早發現愈好。雖然帶有「ApoE 4」的遺傳基因不代表未來一定會發病,但進行基因檢測,可以提醒人們盡早採取能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型態。

「人們通常是40、50歲才開始思考這些事情,那正是人生中最忙的階段。你很難把健康生活視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但若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你一定會改變人生的優先順序。」他說。

如何減緩大腦退化?飲食、運動、生活6大原則

如果發現自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或者已出現失智症狀,該怎麼做才能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吉布斯提到,他自己親身實踐的生活原則有6點:

1. 選擇麥德飲食(MIND Diet)

麥德飲食綜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是一種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

2. 多做有氧運動

運動可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吉布斯建議,想預防失智,應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為主。重訓的目的以養成肌肉為主,對預防失智的幫助相對較為有限。他自己每天會步行1萬到1萬5千步,遛狗時刻意走山路。此外,每兩天他會上健身房一次,進行強度較高的有氧訓練。

3. 刻意學習新事物

吉布斯指出,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他每天吃午餐的時候會順便做《紐約時報》的線上填字遊戲,特別是週末的填字遊戲難度更高,對大腦是很好的訓練。除了解題以外,他也會刻意去查不認識的字,設法多學一點新知識。

除此之外,他每週固定讀兩本書,並且參加醫學院的教學活動。雖然細節可能無法完全記住,吸收新知仍對減緩失智病程有正面影響。吉布斯提到,腦神經科學中有個名為「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的概念: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即便腦部已產生病變,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慢。學一種新的語言、新的樂器,都是增加認知儲備的好方法。

4. 保持社交活動

獨居的失智者,病程通常會惡化的特別快。吉布斯也提到,失智者要保持社交活躍並不容易。因為隨著病程進展,失智者的情緒會受到影響,有些人因此變得比發病前更為冷漠。但勤於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都對延緩失智病程有好處。

5. 控制血糖和血壓

糖尿病和高血壓,會加速腦部病變。而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若有前述兩種疾病,還有可能同時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使病情加劇。吉布斯指出,對心臟有好處的習慣,通常也能護腦,例如飲食均衡、多運動、戒菸戒酒等。若能奉行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只可降低失智風險,也可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部分癌症。

6. 充分的睡眠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密切的關連。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吉布斯建議,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他自己則是盡量睡足8小時。

該做失智症基因檢測嗎?即早發現才能即早介入病程

吉布斯憂心,人們視失智症為絕症、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反而可能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他回憶,自己在90年代初期開始執業時,若發現患者出現失智症狀,他總會想盡辦法延後確診時間。因為在當時,醫師幾乎無法為確診失智症的患者做任何事。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事實是,早期失智症並沒有那麼糟。」吉布斯指出。只要早期介入,失智症其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可怕。就像他在基因檢測後立刻採取行動,和失智症和平共處了10幾年。

他提到,未來失智症的基因檢測和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測必定會愈來愈普遍。前者甚至只要抽血就能進行。目前醫界對於這類檢測是否必要,仍有不少辯論。但就他個人的看法,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高風險族群,不妨即早接受檢測,並儘快開始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此外,研究證據也顯示,藥物治療在失智早期的效果最佳。

他提到,失智症的相關研究顯示,在認知症狀出現的20年前,大腦可能就已出現類澱粉蛋白沉積的病變跡象。「一旦神經細胞開始死亡、認知功能損害的症狀出現,健康生活型態的益處就很有限了。」他說。

他坦言,儘管知道自己罹患失智的事實,難免令人感到失望。但在此同時,他也認為自己非常幸運,能在確診後仍維持接近常人的生活品質。不論是否有失智症的基因,現在開始過健康的生活,絕對是有利無弊!

2021/05/20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月射精21次罹癌機率降逾3成 哈佛新研究曝更多好處


2021/08/04 11:3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現代醫學進步,但仍有不少人抱持「一滴精十滴血」的陳舊觀念,認為射精會傷元氣,美國哈佛大學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每月平均射精21次以上的男人,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將大幅降低3分之1。

綜合外媒報導,最新發表在《歐洲泌尿學》雜誌的報告中,哈佛大學團隊實施了一項大型美國研究,對3萬1925名成年男子進行調查,研究射精頻率與罹患前列腺癌風險之間的關聯。

報告顯示,男性成年後更頻繁的射精,將降低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而每月平均射精21次的男性,比起月均僅射精4至7次者,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降低了3分之1。

射精的好處不僅如此,除了降低罹癌機率外,頻繁射精者將顯著降低壓力與焦慮的影響,同時促進內啡肽正常分泌,在帶來興奮滿足感之餘,也會調節食欲、釋放性激素,並增強免疫反應。

此外,射精促使人體釋放激素,也被認為具有安眠作用,可讓人更容易入睡,並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

男性會射精,是因為有攝護腺,年紀大的人如果攝護腺還在,卻因為性生活減少,製造出來的精液沒能排泄掉,日積月累下,精液中的礦物質會累積沉澱變成結石,結石會導致發炎,長期發炎的狀態下就可能變癌症,「衛福部公布的攝護腺癌現在高居第5位,僅次於大腸癌、肝癌、肺癌及口腔癌,比例很驚人。」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淨化室內空氣 專家揭「清淨機」、「除濕機」正確用法


房產中心/綜合報導

許多人擔心將病菌帶回家,所以特別購買「空氣清淨機」來循環居家空氣,為的就是隨時保持室內擁有良好清新的氧氣。此外,由於台灣的氣候環境容易引響住宅乾濕平衡,若沒做好恆溫濕控,家中物品很可能發霉,影響健康。不少民眾也會添購「除濕機」來抗潮。不過,民眾對於空氣清淨機及除濕機,仍存有不少使用迷思。對此,信義居家各盤整了3項正確的使用方法,替民眾破除迷思、守護健康。

關於「空氣清淨機」使用迷思的第一點,「要緊關門窗」。專家指出,「長期關窗會讓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提升,導致人體處於不新鮮的空氣中,反而讓腦袋混沌、精神不佳。所以專家提醒,正確使用方法為關窗20分鐘循環空氣,再微開窗5分鐘讓新鮮空氣進入室內,達到換氣目的。

第二項迷思,「只要有啟動就表示正在過濾空氣」。許多廠牌的清淨機除了外面包膜外,機體內部、濾網也有可能包覆一層塑膠膜。若無撕開,就算啟動了,也無法發揮過濾空氣的功能。

針對第三項迷思,「啟動時間多長都有效」。對此,專家提醒,「一天如果只過濾1~2個小時是不夠的,真正達到過濾需開啟10小時以上。」

而關於「除濕機」的第一點使用迷思,「一機到底超方便」。專家提醒,不同型號大小的除濕機,可以除濕的公升數也不同。若型號大小與空間坪數相差太遠,恐無法彰顯除濕效果外,還可能消耗更大的功率。專家建議,「10坪空間範圍就選用除濕公升數10公升的除濕機型。」同坪數選用同公升數機型,是最方便、好記的方式。

第二點迷思,「人機不能共處一室,身上水份會被吸乾」。專家提到,「人體有自我調節功能,除濕機的效果再厲害也無法將人體水份吸光」,破除了人機不能共處一室的迷思。

最後針對第三項迷思,「為了避免空間擁擠,除濕機放在角落就可以了」。專家提醒,牆角空間通常較難循環空氣,濕空氣進不來就難以發揮除濕能力。此外,也有可能因為散熱功能不佳,運轉過度來不及散熱進而引發危險。專家建議,正確擺放位置是在室內中央或離牆面30公分處,而且要避免阻擋到出入風口,並搭配循環扇使用,除濕效果才會達到最佳程度。

原文網址: 淨化室內空氣 專家揭「清淨機」、「除濕機」正確用法 | ETtoday房產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house.ettoday.net/news/2030797#ixzz71zeSbe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