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有錢可以買到快樂 耶魯研究顯示規律運動效果一樣
2019-04-11 15:38科技新報
【文‧黃嬿】
很多人都覺得要有錢去享受榮華富貴,才有資格談快樂,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快樂與金錢並非劃上等號,像比爾蓋茲說金錢只能買到安穩,但快樂與幸福的感受則與金錢無關。最新研究進一步發現,只要能夠維持規律運動所得到的快樂感受跟金錢效果一樣。
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和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科學家分析來自 2011、2013、2015 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行為風險因素監測系統調查的 120 名年齡在 18 歲以上的人的數據,比較運動者和非運動者關於自我報告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天數。
參與者被要求回答以下問題,例如由於壓力、抑鬱或情緒問題,如在過去 30 天內多少次感到精神不適,此外還問他們的收入和身體活動,這些身體活動有 75 種類型,從草坪割草、兒童看護、家務勞動到舉重、騎自行車和跑步等。
科學家們發現,雖然那些經常運動的人平均每年大約 35 天會感覺不舒服,但非活躍的人平均感覺精神狀態不佳的天數有 53 天。所有運動類型都比不運動者有較低的心理健康負擔,根據不同運動類型最低減少 11.8%,最大減少 22.3%,其中最有效的是團體運動降低 22.3%,騎自行車降低 21.6%,有氧運動和健身活動降低 20.1%。
更有趣的是,身體經常活動的人精神狀態與不常運動,但年收入為 2.5 萬美元以上的人一樣好。意思就是必須賺多一點才能得到與經常活動的人一樣好的精神狀態。
但是不代表多動就愈快樂。研究人員強調運動持續時間和心理負荷之間是 U 形關係,身體活動只有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每週進行 3~5 次持續 30~60 分鐘的活動。如果每天活動超過 3 小時,感受不佳的心理狀態比那些沒有特別活躍的人更多。該研究已發表在《The Lancet》期刊。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生活中的這 3 個動作超「傷膝」,承受重量高達體重8倍
作者 / 聯合新聞網 攝影 / 董旭官 發表日期 / 2019/4/13
「護膝」是邁入高齡重要的生活保健之一,沒有好的膝關節,就沒有好的晚年生活。據統計,膝關節退化比例:50歲約三成,60歲增至六成,80以上幾乎百分之百,女性比男性高兩倍,早發性案例有增多趨勢,生活中如何避免「傷膝」動作,已成為固好老骨本重要一環。
蹲著種菜、坐矮板凳 傷膝習慣要改掉
虎尾若瑟醫院復健科醫師吳炎村說,膝關節退化除老化、性別是不可逆因素,其他如過度使用、磨損、過胖、職業傷害、有神經肌肉病史或姿勢不良、骨折韌帶受傷等,都屬後天因素。換言之,如果本就先天不良,加上後天失調,膝蓋退化一定更快,一旦出現不易久站、痠腫痛、無力、發熱或積水,上下樓梯會痛,坐久起身困難等現象就要留意了。
如何避免膝關節傷害,延緩老化?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副院長馮逸卿說,據統計,站立或行走膝蓋承受重量約為體重1到2倍;跑步、爬樓梯約4倍;打球6倍;蹲跪則高達8倍,所以80公斤的人爬樓梯,膝蓋需承受約320公斤重量,其他做家事、擦地板、蹲著種菜或洗衣、坐矮板凳等,老人常見的生活作息,對膝蓋負擔都很大。
穿高跟鞋、翹二郎腿 膝髖關節都受傷
馮逸卿說,女性愛穿高跟鞋,膝蓋壓力增加23%,易導致髖關節提早退化,也常被誤為是坐骨神經痛,其實是因高跟鞋改變人體站立的力線結構,力量集中在髖骨,增加腰部負擔所致。此外,翹二郎腿也易使骨盆傾斜,膝關節髕骨外翻或位移,造成軟骨磨損,所以不翹腳、不站三七步也能護膝。
過胖也會增加膝蓋壓力,加速膝軟骨耗損,屬退化的高危險群,馮逸卿說,超重的女性比標準體重者罹退化性關節炎機率高出4倍,男性則為5倍,所以減重能護膝,也能減少腰腿疼痛。
盤腿修練、蹲或跪 時間千萬別太久
至於修練坐禪或有盤腿習慣的人,最好將另一腳自然輕鬆伸出來散盤,不要把兩腳彎曲過長時間,更不要使力將腿往下壓,吳炎村說,何種坐姿都要挺直背部,把重心放在腰薦椎前面,起身要扶手支撐,不要全靠腰及腿力撐起,容易傷膝。
「蹲、跪、坐矮板凳」是最傷膝的3個動作,吳炎村強調,蹲跪會使髕骨壓向股骨,蹲得愈深、膝壓力愈大;如非跪不可,最好墊個軟墊,30分鐘起立動動,讓膝蓋血液恢復循環。吳炎村說,有許多老人習慣蹲姿如廁也很傷膝,建議不要久蹲或選擇坐式馬桶。
運動循序漸進 避免重覆性壓力
運動能強化膝蓋,但務必循序漸進,馮逸卿說,可從10分鐘逐增至30分鐘並了解自己的極限,不要折磨或勉強,避免重覆性壓力,且在高頻率運動後適度休息再換成低負荷訓練,如游泳、皮拉提斯或瑜伽都很好,大量激烈運動記得要舒緩肌肉讓膝蓋喘息,可冰敷痛處避免發炎。
此外,很多人認為騎單車是很好的保膝運動,可強化腿肌和膝蓋,但切記不要突然騎得太快、太遠或踩太重,這樣反而傷膝。
膝關節退化每個人都會經歷,年紀增長更容易發生,及早做好保養,先從避免傷膝的危險動作開始,進而多做強化膝蓋運動,若有不適疼痛可請教醫師,早發現早治療,才能讓勇膝相陪到老。
(本圖文轉載自2019.3.24「元氣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平日多喝茶,新國研究:有助預防失智症
作者 / 柯俊銘 發表日期 / 2019/4/7
隨著年紀增長,許多人會覺得記性大不如前,做事情容易忘東忘西,甚至害怕老來會罹患失智症。若您也有類似的擔憂,不妨開始泡茶喝吧!一份前些時候發表在國外《營養、健康與老化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and Aging)的報告就指出,常喝茶似乎有益智健腦的作用,值得大家參考。
該研究由服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楊璐齡(Yong Loo Lin)醫學院心理醫學系的范磊(Feng Lei)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透過刊登廣告招募到957位年齡為55歲以上的華人,並針對他們進行追蹤調查,時間長達7年,目的在探討喝茶和神經認知障礙(NCD)之間的關聯性。
過程中,所有志願者每兩年需接受一次問卷訪談,內容主要有喝茶習慣(例如喝茶頻率、每次攝取量與茶葉種類等)、生活方式(如運動、社交狀況)和就醫紀錄等。另外,也安排一系列的神經心理學評估,藉以瞭解當下的認知功能如何。
統計發現,最後有72人出現神經認知障礙。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相對於鮮少喝茶者,每天喝茶的人有認知衰退的風險居然少了50%。對於體內帶有APOE e4基因(註:又稱失智遺傳基因,40%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均帶有該基因)者來說,如果每天都有喝茶,出現認知障礙的風險更是能降低多達86%。上述結果即使考量性別、教育程度、社經地位等因子的影響,結果依然相同。
研究者表示,詳細機轉仍有待探討,但不管是綠茶、紅茶或烏龍茶等,沖泡後的茶汁中都含有兒茶素(catechin)、茶黃素(theaflavin)、茶紅素(thearubigins)和L茶胺酸(L–theanine)等物質,具有抗氧化、發炎的效果,以往文獻證實可以保護腦神經和避免血管損傷。
無獨有偶的,日前我國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和陽明大學共同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註:以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為基礎,追蹤1436位銀髮族長達11年)顯示,民眾若能每週吃魚、喝茶都超過4次,未來失智風險減半,對於透過喝茶防失智也給予肯定。
雖然喝茶「顧頭殼」是不錯的選擇,但專家建議有肝病、貧血、尿結石與正值發燒、經期者最好還是少碰,以免加重病情。而喝茶也要掌握「忌燙入口」、「清淡為宜」、「適量為佳」、「飯後少飲」、「睡前、空腹與隔夜、頭道、變質茶不飲」的原則,相信才能喝的健康無負擔。
(本圖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6 種茶葉功效大公開
Heho健康網 朱靜涵 2019年4月28日 上午8:00
講到茶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是紅茶和綠茶,但其實依照發酵程度,還可以將茶分為6大種類:白茶、青茶、綠茶、紅茶、黑茶、黃茶,每種茶的養生功效也各不相同。
紅茶、綠茶、烏龍茶…發不發酵到底有什麼不同?
其實並非所有樹葉都可以製茶,茶是來自特殊品種的茶樹,因其茶葉富含多酚等有益健康的成分,所以才說喝茶具有保健功能。我們熟知的綠茶、紅茶或烏龍茶等其實都是指製茶過程的發酵方式,基本上可以分為不發酵、部分發酵、完全發酵、後發酵。
紅茶和綠茶的差別在哪裡?這和植物的種類完全沒有關係,植物是相同的,只是採收後處理葉子的方式不同。綠茶有較高的多酚濃度,所以可能比紅茶(還要)更健康一些。
基本上茶葉中最主要具有抗氧化的兒茶素,會隨著發酵程度不同有所遞減,有助提神的咖啡則是依據茶葉不同種類而有所差異。
綠茶和黃茶就是屬於不發酵的茶,因此保留最多具有抗氧化效果的兒茶素,但咖啡因含量也是最低的。而白茶和青茶為部分發酵茶,像台灣常見的烏龍茶和包種茶都屬於這類,兒茶素介於中間值。
紅茶則是屬於全發酵茶,兒茶素含量最少,但咖啡因較高。黑茶則與上述茶類不同,是將綠茶再發酵的後發酵茶,最具代表的就是普洱茶,咖啡因含量也較低。
不同顏色的茶,功效大不同
1. 綠茶
功效︰提神醒腦、生津止渴、清熱解毒
代表茶:碧螺春、龍井茶
2. 黃茶
功效︰清熱解毒、祛痰止咳
代表茶:蒙頂黃芽、霍山黃芽、君山銀針
3. 青茶
功效︰提神醒腦、有助消化
代表茶:烏龍茶、包種茶、鐵觀音
4. 白茶
功效︰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提神醒腦
代表茶:白毫銀針、白牡丹
5. 紅茶
功效︰溫陽活血、暖胃止瀉、散寒除濕
代表茶:阿薩姆、大吉嶺、錫蘭、祁門
6. 黑茶
功效︰溫胃養胃、消滯去膩、驅風醒酒
代表茶:普洱茶、黑磚茶
喝茶要適量,建議每天適度喝茶不要超過600 c.c. ,而且不能長期把濃茶當開水飲用。
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養護脾胃3杯茶 老中醫教你這樣喝對茶才養生
【圖文提供/皇冠文化】 2019年4月17日 15:00
蘇軾〈遊諸佛舍〉詩中有兩句非常著名:「何須魏帝一丸藥,且進盧仝七碗茶。」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您想要身體健康,學魏文帝那樣煉靈丹,吃妙藥,還不如學盧仝多喝幾碗茶。
喝茶是一種非常實用的養生手段,至於怎麼喝,也是大有學問。我們主張每人應結合自己的體質、生活情況選用不同品種茶葉飲用,我的喝茶方法就是每天必喝三杯,而且早中晚喝不同的茶,其中蘊含的就是調理脾胃的養生理念。
上午喝綠茶,益氣升陽,心神俱旺
「一天之計在於晨」,陽氣經過一個晚上的濡養,到了上午重新煥發活力,充實四肢百骸,讓身體和大腦做好了開始新一天學習和工作的準備。綠茶是一種不發酵茶,色潤香清,令人心曠神怡,屬於茶中之陽。
綠茶的特性,較多地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因此能幫助脾胃運化水穀精微輸布於周身,使主神明的心與元神之府的腦,得到滋養,進而從五臟的功能活動中具體體現出來,人才能保持上午的精力旺盛。
正如《素問》所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說明飲食之物化生的氣血津液,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提神醒腦」作用。
下午喝烏龍茶,健脾消食,保持運化
午後陽氣漸弱,陰氣漸升,脾胃功能較上午有所減弱。中國的飲食文化是「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因此中午的飲食中會有很多油膩的食物,容易滋膩礙胃,進而形成脾胃功能減弱。飲茶去肥消滯的功效自古就受人推崇,古人認為茶葉能夠消解脂肪,長期喝茶能讓人變瘦。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茶中的主要成分單寧酸,經證實與脂肪的代謝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實驗結果也證明,烏龍茶能夠刺激胰臟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減少糖類和脂肪類食物的吸收,促進脂肪燃燒,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尤其能夠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
下午時喝烏龍茶,能夠幫助脾胃消化,保持腐熟和運化功能的高效運轉。而脾胃健運是防病治病、養生長壽的必要條件。
晚上喝普洱茶,護胃養胃,安定心神
晚上陽氣收斂,入於陰中。在一天的勞作之後,人體的氣機下降,需要頤養脾胃,安養心神,為第二天的勞作養精蓄銳。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胃調和,心神才能安定。普洱茶(熟普)是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黏稠、甘滑、醇厚,進入腸胃後,能在胃的表層形成一層保護膜,對胃產生有益的保護作用。
長期飲用普洱茶可以起到護胃、養胃的作用。在適宜的濃度下,飲用平和的普洱茶對腸胃不會產生刺激作用。熟普中的咖啡因經多年陳放發酵,作用減弱,所以喝後不會興奮,使人能夠安然入睡。而普洱茶又有補氣固精的作用,熱飲腸胃舒適,還可治療尿頻。
天有五行,人有五臟,茶也分五色。瞭解了茶性,就能根據天時、地域、人的體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茶。例如脾陽虛的人著涼了,就可以喝點薑茶;女性脾氣比較急躁的,也可以喝點玫瑰花茶或者佛手花茶;有體熱的話,也可以喝點菊花茶。
茶味苦而回味甘,性淡而香醇,正是一種人生境界的反應。而茶葉對人體健康的益處,也並非只是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喝茶時,要保持心胸開闊,緩緩享受品茗的樂趣,既品嘗出其醇厚之味,又能使人心曠神怡,開胃進食,茶的色、香、味、形都是對人的身體和心靈產生雙重滋養。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題為〈喝茶〉的雜文,其中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當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
喝茶是享受「清福」,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的本意是反對文人們悲秋賦愁,坐享清福。不過其中的「靜坐無為」確是寫出了喝茶心態的精髓。我們在工作或者苦讀之餘,不妨抽出一點時間,靜坐無為,滌蕩心神,悠然品茗。如果只是把茶當作解渴提神之用,一邊工作一邊喝茶,效果就差了三分。
喝茶還需精選茶具。飲不同的茶,最好用不同的茶具沖泡。綠茶宜用透明玻璃杯,應無色、無花、無蓋,或用白瓷、青瓷、青花瓷無蓋杯;烏龍茶最好用紫砂壺杯具,或白瓷壺杯具;普洱茶適合用紫砂、白瓷、蓋杯、蓋碗等。將茶湯倒入茶杯中,每次少量慢慢地飲茶。鑒色,聞香,品味,觀形,淡淡的茶味、茶香,可使人心曠神怡,上下氣機通暢,使人心神寧靜,思慮盡忘。這種心境,對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出自皇冠文化《99歲國醫大師無病到天年的養生秘訣》一書
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小傷口血流不止怎麼辦?正確處理步驟這樣做
Heho健康網 彭幸茹
2019年3月25日 下午3:12
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發生過,因小小的意外造成流血事件,像是做菜時不小心切到手、不小心跌倒造成皮膚擦傷、刮鬍子不小心劃傷自己的臉等小意外,如果不小心發生流血,到底該怎麼處理呢?千萬不要學習網路上、或是電影上所教的,用煙草、辣椒粉、咖啡渣來止血等偏方,反而會引起嚴重感染喔!
傷口流血時的即時處理
無論是割傷或擦傷,若是受傷的當下有流血的狀況,要先以乾淨布或繃帶輕輕按壓在傷口上來止血,傷口如果沒有很深,通常 5 分鐘內可以止住血,但是如果加壓超過15 分鐘還持續再出血的話,就要立刻前往醫院進行止血了。止血完畢後的傷口處理動作如下:
1. 清潔
用生理食鹽水,配合無菌棉支使用,將無菌生理食鹽水沾濕,從傷口處中心向外劃圓開始清潔,初次清洗要將沾染的髒污給清掉,像是泥土、砂石等,但如果傷口表面附著很多髒東西,可以先用優碘消毒,接著以生理食鹽水沖掉優碘。這一步驟的重點是每次換藥的清潔,要清掉上一次塗抹的藥膏、或是滲出的變乾血塊及組織液,這一步驟要慢慢且要仔細的清洗傷口。
2. 上藥
創傷藥膏的塗抹,自己在家裡使用的時候,需注意藥膏的有效期限喔!已經想不起來藥膏是多久前買的,就不要使用了。如果是乾淨的傷口,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完畢後,就抹上藥膏,記得只要用乾淨的乾棉棒沾藥膏,然後薄擦一層在傷口上即可,不需要厚敷。
3. 包紮
不要讓傷口暴露在空氣之中,因為傷口最怕的就是感染。讓傷口保持適當濕潤有助於癒合,因為傷口自然滲出的分泌物,含有豐富的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細胞間的修復,需要在濕潤的傷口上進行,所以再也不要傻傻地將傷口打開來風乾它囉。
4. 更換
換藥的頻率,會依照傷口嚴重性及分泌物多寡來決定換藥次數,不具感染可能的表淺傷口,不需每天換藥或一天換多次藥,避免過度換藥可能會帶來傷口感染風險。若一般的傷口,通常早晚各換 1 次藥就很足夠了,但如果是遇到滲出液很多的傷口,或是不小心弄濕的傷口,就按照上列步驟再次執行換藥吧!
傷口包紮完的後續處理
如果傷口很深或很髒,或是在過去5年內沒有受過傷的人,可以考慮接種破傷風疫苗,以預防感染和嚴重疾病的發生。在傷口未好期間,每天仍可以正常洗澡,只要在洗澡前將紗布取下,傷口在經過正常淋浴、沖洗後,再接著上述的方式進行傷口換藥的處理即可。
接著就是每天觀察傷口的變化,通常傷口會在 2 週內復原癒合,如果觀察到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或是滲出液增多或有臭味的產生,就需要前往醫院讓醫師評估傷口了。最後想要讓傷口快點好的話,可多補充蛋白質食物或含有維他命C的水果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