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遠離失智、憂鬱症!研究揭最佳睡眠時間


文/蘇冠米

你一天都睡幾小時?一項新研究指出,太短或太長的睡眠時間都不利大腦的健康,還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睡太少、睡太久 會對健康造成哪些影響?

《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JAMA Neurology)在8月30日發表新研究,指睡眠時間太短或太長,可能影響不同的潛在疾病病程,日後還容易罹患失智症。

共有4417名認知正常的自願者參與這項研究,他們平均年齡71.3歲,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67個試驗點。

研究發現,當睡眠時間僅6小時,甚至更少的人,腦中會有較多的β類澱粉蛋白。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博士後研究員喬•維納(Joe Winer)告訴CNN,這會大幅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正常的睡眠時間應為7至8小時,睡眠時間正常和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的人,腦中未發現有較多的β類澱粉蛋白。

與正常睡眠時間相比,睡眠時間太短、太長都與更高的體重、憂鬱症狀、白天想睡有關聯。其中,睡眠時間太長與多個認知領域表現較差相關。

睡眠時間過長也與較低的執行能力有關,但這些人的β類澱粉蛋白水平並未上升。這項研究的主要收穫是「晚年保持健康的睡眠很重要」,維納指出,「睡眠過少或多的人都有更重的體重和更多的憂鬱症狀」。

睡覺打呼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若不治療,會增加日後罹癌機率。(Shutterstock)

睡眠時間過多、過少,都不利大腦健康。(Shutterstock)

正常睡眠很重要 深度睡眠同樣重要

β類澱粉蛋白是一種正常腦細胞活動期間產生的蛋白質,「儘管我們仍不確定其功能」,維納表示。

β類澱粉蛋白會積累、堆積成斑塊,目前醫學界認為,失智症的成因,是這些類澱粉斑塊造成腦細胞壞死。

因類澱粉斑塊在失智症狀出現前的15至20年就開始逐漸形成,成為鑑別失智症最早期指標之一。

只是,這項研究是通過參與者報告他們的睡眠時間,並沒有評估睡眠質量。

台中林新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指出:「睡眠對大腦的影響不是只有時間長短而已,還包括睡眠品質好不好,這也是有差別的。」

良好的睡眠品質包括深度睡眠,因為大腦裡的淋巴管在熟睡時才會打開,清除β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推薦閱讀:深度睡眠有1個秘訣 腦神經醫師教你一夜好眠)

失眠、淺眠、半夜多次醒來等不好的睡眠品質,使大腦無法大量清除β類澱粉蛋白,造成隔日醒來頭腦昏沉、反應變差,長期下來易引起腦部退化。因此,有睡眠問題的人,應儘早就醫治療。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冷氣濾網加「這一小片」就能過濾空氣髒污?維修師傅公布正解,別被商人給騙了


冷氣濾網加「這一小片」有用嗎?維修師傅揭殘酷真相

一名網友於臉書社團《爆系知識家》發文詢問,「分離式冷氣濾網前的兩個小濾片是幹嘛用的?」,他表示,小小的濾片看起來「好像很貴」,但他卻看不出來裝了有什麼效果,「裝與不裝會差很多嗎?還是純粹裝飾用而已?」。

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也好奇求解答,有經驗的網友直言「沒什麼用」、「效果微乎其微」,而內行網友解釋,「他就像是一些清淨機的濾網,類似過濾pm2.5等等的,簡單來說,沒用,這種東西是消耗品,過了半年一年其實是要更換,不能洗,如果要特意去買一片少說都3、500元,真的要請直接買空氣清淨機」。

而一名冷氣維修的老師傅公布詳細正解,市面上冷氣的「空氣清淨」功能主要都靠這一小片濾網,但效果非常有限,「越好的清淨濾網,密度越高,空氣越難穿透,這會造成冷氣進氣量不足,進而衍生噪音、滴水、結冰、不冷,甚至壓縮機液壓縮而故障」,因此各廠牌選在進氣口貼一小片清淨濾網,雖然清淨效果微乎其微,「但加了一小片就多了噱頭,提升消費者購買意願,您說品牌商搞不搞呢?」。

該名冷氣維修的老師傅建議,若有空氣清淨需求的人,最好另外購買空氣清淨機,依自己對於空氣過濾的需求自行選擇濾網,「空氣清淨的濾網就如同淨水器過濾材質一樣琳瑯滿目,就看自己怕什麼就過濾什麼」。

完整討論:《爆系知識家》(相關報導:離開房間就要關冷氣嗎?日本冷氣廠商曝「沒超過這時間別關」,電費還能省一波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林俐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過健康的生活型態,愈早愈好!

編譯/陳莞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資料來源/JAMA Network、Irish Examiner、The New York Times、Memory Matters

編按:失智是許多人恐懼的老年疾病。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Gibbs,在56歲時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阿茲海默症的遺傳基因。他決定在症狀出現前,改以麥德飲食(MIND Diet)、有氧運動等6件事改變生活。至今15年,儘管失智症狀逐漸出現,生活品質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是怎麼做到的?

失智是不治之症嗎?精神科學家指出,以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藥物無法完全治癒失智症,只能延緩發病的進程。但若能從40、50歲開始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即使發病,仍能過有品質的生活。

69歲的丹尼爾‧吉布斯(Daniel Gibbs),曾是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精神科學家、醫師,25年的職業生涯中診治過無數失智症患者。62歲退休後,他仍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出書,積極投入去除失智汙名的倡議行動。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僅是專研失智症的專家,更是一位失智症患者。

失智在發病前就早有徵兆!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

吉布斯指出,他的父母都在壯年時就因癌症逝世。因此,在發病前,他從未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失智的家族病史。然而,失智的徵兆其實很早就出現,只是他一開始沒有察覺。

約55歲時,他開始喪失嗅覺。一年後,他出現了「幻嗅」,常覺得自己好像聞到香水混合麵包出爐的氣味。這種幻嗅現象會維持約幾分鐘到1小時,而且愈來愈嚴重。他本以為是帕金森氏症,一點也沒聯想到失智。

吉布斯的太太正好是一位遺傳學家,她為了研究需求,希望吉布斯能進行基因檢測。檢測結果出爐,他發現自己的染色體上有一種名為「ApoE 4」的遺傳基因──帶有這種遺傳基因的人,日後有較高的風險罹患阿茲海默症。

檢測後隔年,吉布斯發現自己開始出現認知功能退化的症狀。他有時會想不起同事的名字,記不得辦公室的新電話號碼。他決定在2013年辦理退休,以免影響工作。此時距離他首次發生幻嗅現象,已過了6、7年的時間。又過了2年,他64歲時,才正式確診罹患阿茲海默症。

從出現幻嗅至今將近15年的時間,吉布斯目前的生活和發病前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他的短期記憶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可能會忘記自己1小時前做過的事情,或者必須寫下非常詳細的行事曆,才能避免遺漏代辦事項。然而,他仍可以參加學會的活動、投書媒體、接受採訪,與人溝通對答無礙。如果他不說,人們甚至不會知道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

他呼籲,阿茲海默症愈早發現愈好。雖然帶有「ApoE 4」的遺傳基因不代表未來一定會發病,但進行基因檢測,可以提醒人們盡早採取能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型態。

「人們通常是40、50歲才開始思考這些事情,那正是人生中最忙的階段。你很難把健康生活視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但若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你一定會改變人生的優先順序。」他說。

如何減緩大腦退化?飲食、運動、生活6大原則

如果發現自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或者已出現失智症狀,該怎麼做才能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吉布斯提到,他自己親身實踐的生活原則有6點:

1. 選擇麥德飲食(MIND Diet)

麥德飲食綜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是一種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

2. 多做有氧運動

運動可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吉布斯建議,想預防失智,應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為主。重訓的目的以養成肌肉為主,對預防失智的幫助相對較為有限。他自己每天會步行1萬到1萬5千步,遛狗時刻意走山路。此外,每兩天他會上健身房一次,進行強度較高的有氧訓練。

3. 刻意學習新事物

吉布斯指出,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他每天吃午餐的時候會順便做《紐約時報》的線上填字遊戲,特別是週末的填字遊戲難度更高,對大腦是很好的訓練。除了解題以外,他也會刻意去查不認識的字,設法多學一點新知識。

除此之外,他每週固定讀兩本書,並且參加醫學院的教學活動。雖然細節可能無法完全記住,吸收新知仍對減緩失智病程有正面影響。吉布斯提到,腦神經科學中有個名為「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的概念: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即便腦部已產生病變,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慢。學一種新的語言、新的樂器,都是增加認知儲備的好方法。

4. 保持社交活動

獨居的失智者,病程通常會惡化的特別快。吉布斯也提到,失智者要保持社交活躍並不容易。因為隨著病程進展,失智者的情緒會受到影響,有些人因此變得比發病前更為冷漠。但勤於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都對延緩失智病程有好處。

5. 控制血糖和血壓

糖尿病和高血壓,會加速腦部病變。而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若有前述兩種疾病,還有可能同時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使病情加劇。吉布斯指出,對心臟有好處的習慣,通常也能護腦,例如飲食均衡、多運動、戒菸戒酒等。若能奉行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只可降低失智風險,也可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部分癌症。

6. 充分的睡眠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密切的關連。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吉布斯建議,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他自己則是盡量睡足8小時。

該做失智症基因檢測嗎?即早發現才能即早介入病程

吉布斯憂心,人們視失智症為絕症、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反而可能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他回憶,自己在90年代初期開始執業時,若發現患者出現失智症狀,他總會想盡辦法延後確診時間。因為在當時,醫師幾乎無法為確診失智症的患者做任何事。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事實是,早期失智症並沒有那麼糟。」吉布斯指出。只要早期介入,失智症其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可怕。就像他在基因檢測後立刻採取行動,和失智症和平共處了10幾年。

他提到,未來失智症的基因檢測和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測必定會愈來愈普遍。前者甚至只要抽血就能進行。目前醫界對於這類檢測是否必要,仍有不少辯論。但就他個人的看法,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高風險族群,不妨即早接受檢測,並儘快開始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此外,研究證據也顯示,藥物治療在失智早期的效果最佳。

他提到,失智症的相關研究顯示,在認知症狀出現的20年前,大腦可能就已出現類澱粉蛋白沉積的病變跡象。「一旦神經細胞開始死亡、認知功能損害的症狀出現,健康生活型態的益處就很有限了。」他說。

他坦言,儘管知道自己罹患失智的事實,難免令人感到失望。但在此同時,他也認為自己非常幸運,能在確診後仍維持接近常人的生活品質。不論是否有失智症的基因,現在開始過健康的生活,絕對是有利無弊!

2021/05/20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月射精21次罹癌機率降逾3成 哈佛新研究曝更多好處


2021/08/04 11:3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現代醫學進步,但仍有不少人抱持「一滴精十滴血」的陳舊觀念,認為射精會傷元氣,美國哈佛大學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每月平均射精21次以上的男人,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將大幅降低3分之1。

綜合外媒報導,最新發表在《歐洲泌尿學》雜誌的報告中,哈佛大學團隊實施了一項大型美國研究,對3萬1925名成年男子進行調查,研究射精頻率與罹患前列腺癌風險之間的關聯。

報告顯示,男性成年後更頻繁的射精,將降低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而每月平均射精21次的男性,比起月均僅射精4至7次者,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降低了3分之1。

射精的好處不僅如此,除了降低罹癌機率外,頻繁射精者將顯著降低壓力與焦慮的影響,同時促進內啡肽正常分泌,在帶來興奮滿足感之餘,也會調節食欲、釋放性激素,並增強免疫反應。

此外,射精促使人體釋放激素,也被認為具有安眠作用,可讓人更容易入睡,並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

男性會射精,是因為有攝護腺,年紀大的人如果攝護腺還在,卻因為性生活減少,製造出來的精液沒能排泄掉,日積月累下,精液中的礦物質會累積沉澱變成結石,結石會導致發炎,長期發炎的狀態下就可能變癌症,「衛福部公布的攝護腺癌現在高居第5位,僅次於大腸癌、肝癌、肺癌及口腔癌,比例很驚人。」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淨化室內空氣 專家揭「清淨機」、「除濕機」正確用法


房產中心/綜合報導

許多人擔心將病菌帶回家,所以特別購買「空氣清淨機」來循環居家空氣,為的就是隨時保持室內擁有良好清新的氧氣。此外,由於台灣的氣候環境容易引響住宅乾濕平衡,若沒做好恆溫濕控,家中物品很可能發霉,影響健康。不少民眾也會添購「除濕機」來抗潮。不過,民眾對於空氣清淨機及除濕機,仍存有不少使用迷思。對此,信義居家各盤整了3項正確的使用方法,替民眾破除迷思、守護健康。

關於「空氣清淨機」使用迷思的第一點,「要緊關門窗」。專家指出,「長期關窗會讓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提升,導致人體處於不新鮮的空氣中,反而讓腦袋混沌、精神不佳。所以專家提醒,正確使用方法為關窗20分鐘循環空氣,再微開窗5分鐘讓新鮮空氣進入室內,達到換氣目的。

第二項迷思,「只要有啟動就表示正在過濾空氣」。許多廠牌的清淨機除了外面包膜外,機體內部、濾網也有可能包覆一層塑膠膜。若無撕開,就算啟動了,也無法發揮過濾空氣的功能。

針對第三項迷思,「啟動時間多長都有效」。對此,專家提醒,「一天如果只過濾1~2個小時是不夠的,真正達到過濾需開啟10小時以上。」

而關於「除濕機」的第一點使用迷思,「一機到底超方便」。專家提醒,不同型號大小的除濕機,可以除濕的公升數也不同。若型號大小與空間坪數相差太遠,恐無法彰顯除濕效果外,還可能消耗更大的功率。專家建議,「10坪空間範圍就選用除濕公升數10公升的除濕機型。」同坪數選用同公升數機型,是最方便、好記的方式。

第二點迷思,「人機不能共處一室,身上水份會被吸乾」。專家提到,「人體有自我調節功能,除濕機的效果再厲害也無法將人體水份吸光」,破除了人機不能共處一室的迷思。

最後針對第三項迷思,「為了避免空間擁擠,除濕機放在角落就可以了」。專家提醒,牆角空間通常較難循環空氣,濕空氣進不來就難以發揮除濕能力。此外,也有可能因為散熱功能不佳,運轉過度來不及散熱進而引發危險。專家建議,正確擺放位置是在室內中央或離牆面30公分處,而且要避免阻擋到出入風口,並搭配循環扇使用,除濕效果才會達到最佳程度。

原文網址: 淨化室內空氣 專家揭「清淨機」、「除濕機」正確用法 | ETtoday房產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house.ettoday.net/news/2030797#ixzz71zeSbe1h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穿對顏色就會涼 研究:衣穿黑、綠比白高15度 戴帽要選這色


2021-07-18 08:41 聯合新聞網 / 綜合報導

炎炎夏日,走在烈日之中,總是令人受不了。為了能夠涼爽一點點,有人連衣服的顏色、材質都會講究。最近日本媒體,就分享了哪些種類的衣服,有助於幫助體感溫度下降。

根據日本媒體「All About」報導,過去有研究指出,在選用明亮色系的衣服時,會比暗色系的衣服更為涼爽一些。2020年日本環境研究員一之瀨俊明,將9種不同顏色的衣服,同時放在炎熱的室外,比較他們的溫度差異。結果發現黑色和綠色的特別「吸熱」,溫度超過45度。而白色的衣物相對涼爽,僅有30度,比黑色衣服少了15度之多。

武藏野美術大學的教授北徹朗也做出實驗,把不同顏色的帽子曝曬在室外比較,結果發現粉紅色的帽子最涼爽,溫度僅有38.3度。而黑色、紅色和藍色的帽子溫度最高,帽子內的溫度高達43度。

北徹朗再以相同的方式,比較各種不同材質的吸熱能力。結果發現「聚酯纖維65%+綿35%」的材質最為涼爽。在穿衣方式來說,穿著較為寬鬆的衣服,讓身體保持空氣流通,較能排散體溫。在一年比一年更熱的夏天,或許掌握這些衣服的技巧,就能夠降低自身的悶熱感。 

--------別讓「買衣服」成為環保的加害者!-------------------------------------------------------------------

以耐久度的角度來看,襯衫與丹寧的聚酯纖維(polyester)的比例最好是介於20%至40%之間,如此既可維持棉織品的觸感與特色,還能增加耐久度。

喜歡、合身,是否適合多種場合,是選購服裝所要考量首要問題。除去為特殊場合選購的服裝,每一件購買的新裝,都應該要能夠被反覆穿去不同的場合。

在購買服裝時,除了挑選款式、留意服裝品質外,也應該查看洗衣標籤,選購自己能夠輕易洗滌、保養的服裝。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負面思考讓失智症提早上門? 4步驟、6件事保護大腦


出處/康健雜誌 文/梁元齡編譯 圖/Unsplash

2021年3月24日 週三 下午2:38·4 分鐘 (閱讀時間)

常想起不好的經驗,懊惱不已?老是擔憂還沒發生的事?如果這些症狀你都有,那得小心了,你也許落入「負面思考迴圈」,成為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失智症影響全球超過5,400萬人,民眾通常會在認知、自理能力出問題,或出現失憶徵兆時才去就醫;不少人則會密切監控高血壓、第2型糖尿病等失智症的高風險因子,嚴防大腦功能下降。

不過專家提醒,心理健康也跟失智症有關,平時忽視情緒壓力、任由自己落入「負面思考迴圈」(或稱重複性負面思考,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很可能讓失智症提早來敲門。

什麼是「負面思考迴圈」?

很多心理疾病患者,或是追求完美主義、高敏感的人,都有「負面思考迴圈」困擾。不論面對未來或回看過去,他們都傾向做負面解讀,以致於常常自怨自艾、杞人憂天。

針對負面思考迴圈的成因,美國心理協會列出幾個可能因素:

● 以為不斷去想,就能釐清自己的問題

● 有重大身心創傷史,不由自主想起

● 長期且持續承受著某種壓力

負面思考迴圈很難打破,患者也通常無法自拔。最新研究發現,身陷這種迴圈的人,更容易罹患憂鬱和焦慮症;還有研究指出它可能導致失智症。

為什麼負面思考迴圈會誘發失智症?

一般臨床失智症粗分為3類:

● 退化性失智症(Degenerative Dementias),主要起因為腦內神經細胞退化、病變,影響認知功能,常見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也屬此類。

● 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VD),主要起因為腦中風或腦內血管出問題,造成腦部供氧不足、細胞死亡,使患者智力減退。

● 可治療失智症(Reversible Dementias, Treatable Dementias),腦瘤、腦膜炎等病症,或激素失調、飲酒過量所致。

退化性與血管性失智目前都無法治療,只能盡早發現、避免惡化,而追蹤腦內蛋白堆積,就是一個常見指標。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伊佳奇指出,阿茲海默症與大腦中斑塊沉積有關,腦內纖維狀β─類澱粉蛋白(amyloid-beta)跟濤蛋白(Tau protein)越多,就越容易導致失智。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資深研究員馬錢德(Natalie L. Marchant)發現,負面思考迴圈會增加腦內纖維狀β─類澱粉蛋白和濤蛋白堆積,讓大腦功能逐步衰退、誘發失智症。

馬錢德把這種堆積現象稱為「認知債(cognitive debt)」,她追蹤300人長達2年,受試者全都超過55歲。研究發現,越是有負面思考迴圈傾向的人,認知功能、記憶力衰退越嚴重,腦內也更容易堆積類澱粉蛋白和濤蛋白。

預防失智 4步驟、6招遠離負面思考

健康媒體網站Healthline建議,當你受某問題所苦、身陷負面思考迴圈中,記得先採取4個步驟:

1.立即轉移注意力:看書或看電影、打通電話閒聊,總之找件事,讓自己處於忙碌狀態

2.計劃後採取行動:為你的問題制定明確的解決步驟,越簡單具體越好,接著嘗試實踐

3.挑戰原本的思維:先停一停,挑戰你的既定思維模式,從第3人角度審視自身盲點

4.避開相似的情境:觀察是哪些因素讓你陷入負面思考迴圈,並盡量避開類似的情境

老化學習與記憶專家拉札爾(Ronald M. Lazar)提醒,成年後就應時時提防失智,不該等到65歲才開始。根據美國心臟學會和Healthline建議,平時多注意6件事,能幫你維持愉快心情、預防失智:

● 多活動筋骨,定時運動、或到戶外走走

● 多與人接觸,有困擾就找朋友聊聊

● 慎重看待聽力下降、睡眠失調等問題,及早就醫改善

● 活到老學到老,維持大腦基本運作、活化思考

● 嘗試冥想、靜坐、正念思考法,維持思緒清淨、心態健康

● 如果已經出現憂鬱傾向(或負面思考迴圈),記得要積極尋求治療

資料來源:The National Interest、Healthline、Eating Well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不一樣」讓大腦更有活力!就從每天這樣用手開始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20年9月6日·4 分鐘 (閱讀時間)

【早安健康編輯部】活化腦部,不管是為了預防失智或是中風復健都有效,因為不斷有事刺激腦神經細胞,就能讓腦神經細胞活躍起來。科學家將實驗用的老鼠居住環境豐富化,包括讓他們的生活環境中有更多玩具等物件可以接觸,或是放進更多同類來互動,結果發現,記憶豐富度增加30%至40%,身體敏捷、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對壓力反應等都有提升,就是明證。

活化腦部有一個關鍵,就是「要跟之前不一樣」。日本九州大學神經生理學教授飛松省三以人的慣用手為例,指出使用慣用手活動,其實也包含了「自動執行」的成分在內,不完全是人有意識地在控制著手的動作,相對地,使用非慣用手做相同的動作,就會顯得有些笨拙,這是因為非慣用手較缺乏自動執行的成分。而透過實驗發現,若是使用非慣用手做相同動作,腦部不同的運動神經迴路會活化起來。

飛松省三指出,大腦的運動神經區有三分之一與手部有關,感覺神經區四分之一與手部有關。

做平常沒做的事,可以活化大腦。

那麼我們可以做哪些不一樣的事?可以先從非慣用手的角度來思考:

多使用非慣用手

1.改變左右手使用物品習慣:以前早上起來用右手刷牙的話,現在改成雙手併用。同樣的概念,可以多用非慣用手滑手機與鍵入文字、拿杯子、炒菜,厲害一點的甚至可以寫字、畫畫等較精細的動作。

2.少用拇指與食指,多用中指、無名指到小指:慣用與非慣用手的概念,對應到五根手指上,則是拇指與食指是慣用指,其餘三指為非慣用指。當然有些動作恐怕還是少不了拇指,飛松省三說,那就改成拇指搭配中指或無名指等的方式來做即可!

此外,學習用電腦鍵盤打字就可以用到許多手指,或是改變之前的「一指神功」(多半是食指)也可以!

做一頓美味晚餐是健腦關鍵

3.構思料理不同菜色:不但可以試試非慣用手來炒菜,甚至直接構思一下新菜色吧!有經驗的主婦與主夫都知道,料理其實是一件高度智能活動!每道菜從食材、備餐都不一樣,買菜時就要先想好做什麼菜需要什麼料,甚至同一種食材用在不同菜色上分量各是多少,這會影響要採買多少食材。

最複雜的部份就是備餐。一頓晚餐好幾道菜,一定得要同時進行才能省時間,否則搞上個把小時,菜涼了人也餓昏了。如何在最短時間讓每道菜的烹調過程同步進行,最後差不多時間一起完成,你可能沒想過這也是高度腦部活動。

最後,多想想料理不同菜色也很重要,不僅創新的本身要花腦筋,要兼顧一家人不同的健康需求,新的菜色從備料到烹調都打破以前菜色的準備過程,這些都對腦部有正向影響!

4.每次出門試著走不同的路,你可以看到不同於以往的風景,這就是一種對腦部的不同刺激。習慣電腦輸入的人,可以多拿起筆來寫字;電視看多了看書,就算是小說也可以;試著吸收一些生活或科學新知,並且想一想這對於自己、家人或社會能有什麼好的影響。

此為《早安健康》9月號《腦排毒:抗失智防中風》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