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就是愛靜心〉化後悔為行動力

文/詹易潔


困難度:★★★

時間:何時何地

材料:一顆原諒自己的心

很少人沒有過後悔的經驗,生活中太多的後悔充斥在我們四周。
有沒有想過,我們心中最大的障礙其實不是「後悔」本身,而是因為後悔讓我們面對現今,依然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乃至沉緬在過去,走不出來。

要知道,錯誤既然已經發生,再多的「後悔」其實都無濟於事。學著轉念,幫助自己釋放過去的情緒,將注意力放在未來身上。沒有人是完美的,有時糾正錯誤不一定可行。我們需做的,是拿回自己的主動權,停止讓自己深陷在自我挫敗的泥沼裡,看看有哪些足以彌補錯事的行動。最重要的是——寬恕、原諒自己,請求後悔的情緒離開。

生命中最有價值的領悟,往往也是來自人生中讓我們痛徹心扉的錯誤。錯誤沒有什麼不好,它讓我們學習在生命暗巷中看得清楚。因為機會總是隱藏在當你對錯誤扛起責任,在生活中也做出行為改變以後,才會翩然而至。

最難面對的,也許是讓你停止那些對你造成錯誤,將你推向深淵的人事物,所做的負面評判。相反的,你要學習去擁抱你的錯誤,練習對這些人感恩,相信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智慧與成長,都是從錯誤中淘沙瀝金得來

把覺知放在未來目標及與自己的想望上,相信自己可以創造出比過去更好的人生經驗。

現在,在靜心中,我們觀想自己是一朵蓮花,想像蓮花中心的光,經由花瓣四周逐漸擴散到它的外部,你是蓮花,蓮花是你,你具備像蓮花一樣出污泥不染的特質。此時此刻,請你專注於內在本質,蓮花聖潔的光,充滿著你的全身,你平靜且喜悅無比。

(作者為身心諮詢顧問)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中英對照讀新聞/Sarkozy provokes French left by honouring Albert Camus 薩科茲向卡繆致敬惹惱法國左派

◎俞智敏

French intellectuals have heaped scorn on a proposal by Nicolas Sarkozy to bestow the country’s greatest posthumous honour upon the writer Albert Camus, accusing the rightwing president of trying to cash in on the thinker’s popularity with little respect for his politics or personality.

薩科茲總統打算向法國作家卡繆獻上法國最偉大的死後殊榮,法國知識份子卻紛紛對此表達輕蔑不屑,並指控這位右翼總統只是企圖自這位備受尊敬的法國思想家身上謀利,絲毫不尊重卡繆的政治見解或個性。

Sarkozy said recently that he thought it would be an "extraordinary symbol" to transfer the Algerian-born author’s remains to the Pantheon, the resting place for heroes of France, on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in January.

薩科茲最近表示,他認為在明年一月卡繆逝世50週年紀念時,把這位出生在阿爾及利亞的作家遺骸移葬至法國歷代英雄長眠的先賢祠,會是一項「非凡象徵」。

But the idea of a rightwing leader often accused of authoritarian tendencies and anti-intellectualism celebrating the life of a man who made a career out of political resistance and literary endeavour has outraged many Camus experts.

但一位經常被指控有極權與反智主義傾向的右翼領袖,卻提出要紀念一位畢生因參與政治反抗活動和文學成就而聞名的文人的想法,反而激怒了許多卡繆專家。

They suspect Sarkozy is using a golden opportunity to bask in the reflected glory of a charismatic hero, whose ideas are being feted by the mainstream half a century after he died in a car crash.

他們懷疑薩科茲是想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靠著一位極具魅力的英雄人物所散發出來的光芒來沾光,因為卡繆的思想在他因車禍身亡半世紀後,依然受到主流社會所推崇。

"I don’t think Albert Camus has any need of Sarkozy. I think Sarkozy has greater need of some intellectual sparkle," said Olivier Todd, a biographer of Camus, on French radio.

「我認為卡繆根本不需要薩科茲,反倒是薩科茲才更需要一點知識火花,」卡繆傳記作家陶德就在法國電台上表示。

新聞辭典

heap/pour scorns on sb/sth:蔑視、嘲笑某事或某人,如Critics of the President have been pouring scorn on the plan ever since it was first proposed.(自從總統首度提出這項計畫後,批評者就不斷對其冷嘲熱諷。)

cash in on sth:片語,指自某事或某狀況中謀利、以不當手法佔便宜,如Should the families of criminals be allowed to cash in on their crimes by selling stories to the papers?(罪犯的家屬難道可藉著把犯罪故事賣給報紙,乘機從他們的罪行中大撈一筆嗎?)

pantheon:名詞,原指古羅馬時代的萬神殿,現泛指眾神廟或先賢祠等場所,如Jupiter is head of the Roman pantheon.(朱彼特為羅馬萬神殿的眾神之首。)亦可指一群對某領域或事件有偉大貢獻、廣受各界崇敬的人,如the pantheon of modern physics.(現代物理學的大師們)。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加倍吃苦的人生

自由時報 文/風輕(行政)

前幾天下班後,我跟同事們去聚餐,席間大家拚命地吐工作上的苦水,只有我默默聆聽,絲毫沒有對自己的工作抱怨一句。大家覺得奇怪,便問我難道沒有在公司裡遇到不合理的人或事嗎?

我笑說:「當然有,但可能是我比大家能『加倍吃苦』吧!」聞言,大家露出一臉懷疑的表情,我便解釋說因為自己從學生時代就「很能吃苦」,而這一切全拜我家老媽所賜。

老媽從補習班老師當到主任,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這讓身為女兒的我,壓力十分之大,不僅要嚴守規矩,功課不落人後,就連面對處罰,我更常是首當其衝的「受苦者」。

老媽的懲罰方式很特別,就是給「不乖」或「成績不到標準」的學生喝苦茶跟吃黃連粉。而我,身為老師的女兒,懲罰也得加倍;比如說,原本要被罰喝100毫升的苦茶,我就得喝200毫升;原本要吃1匙的黃連粉,我就得吃2匙……。

不過,也不知道是不是念書時「苦吃得太多」了,進入職場後,我發現自己待人處事越來越有韌性,面對逆境也總是能以平常心看待。若是遇到不合理的事或是刻意找麻煩的主管與客戶,我都能把這些困難當作是挑戰,告訴自己過了這關,能學到的經驗更多,也會讓自己更加地茁壯。

同事們聽了我這樣的過往,每個人開始打趣說以後要多喝苦茶跟吃黃連粉,看能不能因「吃得苦中苦」,而成為「人上人」呢!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李鳳山平甩功

平常累積醞釀的是什麼
考驗來時能反應的就是什麼


百病皆因氣逆 氣長命長 氣短命短


來得快的東西 去得也快


所有的疾病與災難 都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
目的是希望我們記取教訓
保持警惕 反省自己 多為別人著想
在修心 修性 修身多下功夫


不管為人處世 面對瓶頸
只要把自己忘了 多為人著想
很多難關都可以安然度過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洪蘭:大學生 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聯合報╱洪蘭】 2009.12.05 02:46 am

天下雜誌最近公布了二○○九年十五至廿二歲高中職及大學生生命教育調查的結果,在五千多份的問卷中回收了近八成,所以這個抽樣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們問:「現階段的生活,你覺得最痛苦的是?」,有四成以上的大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高中生則多為「課業太重」,有百分之五的學生認為「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

當問「你的人生典範是誰?」時,絕大多數回答「沒有」,其次才是父親、自己、母親,或老師(以自己作典範,有點怪怪的)。這一題的回答似乎替前面一題找到了答案,如果心中無人生的楷模,當然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就難怪學生會感到迷惘、痛苦。

如果一個孩子長到廿歲,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父母要開始憂心了,而「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就更嚴重了,這種極度的悲觀在研究上叫做「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個實驗是兩隻狗接受同樣程度的電擊,一隻有主控權,在電來時,可以用鼻子壓鈕把電停掉;另一隻則是怎麼做都無效,只能哀鳴。後來把這兩隻狗搬到全新的環境中,換上全新的籠子,這時,原來可以關掉電源的鈕無效了,這隻原來有主控權的狗在情急之下,會跳過不高的柵欄,到籠子的另一邊去,逃脫電擊。但是過去做什麼都沒用的狗,換到了新環境也不會想辦法逃脫,反而躺下來,全身接觸通電的地板,讓實驗室瀰漫毛皮燒焦的臭味,慘不忍睹,因為牠已全然放棄,甚至連哀鳴都放棄了。

美國政府認為由後天環境所造成的學生自我放棄是文明社會的恥辱,所以他們花了很多錢去幫助貧民窟的孩子,使他們跟得上課業,不讓絕望產生。因此天下雜誌這份調查所透露出來的學生無助感不可忽略。

最近又有一份針對二○○七年廿萬名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所做的畢業後工作情況調查,發現百分之六十的碩士生做的工作並不需要碩士學歷,有一半以上的碩士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幾乎無關。如果跟專業無關,念碩士所為何來?不是浪費父母的錢和國家的資源嗎?

當國家投資這麼多錢到高教上,而一半以上的學生是所學非所用時,我們需要徹底檢討高等教育的課程了:為什麼我們的訓練趕不上時代的需要?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又為什麼會有百分之五的學生覺得自己人生不管做什麼都沒意義?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一向是個倒金字塔,小學的學生人最多,分配到的資源最少,捉襟見肘,許多小學把畢業旅行和戶外教學合併舉行,因為沒有經費,為什麼不把錢用在打根基上?一棵沒有根的樹是不會開花結果的。

這兩份調查讓我們看到教育必須務實、腳踏實地從小做起,不是用錢去砸「百大」,生命教育不應該再在教室中上課,而是讓孩子大量閱讀偉人傳記,建立他心中的人生楷模,再帶他們去生活中實做,了解人生的意義。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聰明工作

「從前有一個奇異的小村莊,村莊裡除了雨水沒有任何水源,除此之外,這裡可是人們生活的好地方。為了根本性地解決這個問題,村裡的長者決定對外簽訂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每天都能有人把水送到村子裡。有兩個人願意接受這份工作,於是村裡的長者把這份合同同時給了這兩個人,因為他知道,一定的競爭將既有益於保持價格低廉,又能確保水的供應,必要時還可以互相補充。  得到合同的兩個人中有一個叫艾德,他立刻行動了起來,他買了兩只鍍鋅的大號鋼桶,每日奔波於1裡以外的湖泊和村莊之間,用他的兩只桶從湖中打水並運回村莊,再把打來的水倒在由村民們修建的一個結實的大蓄水池中。每天早晨他都必須起得比其他村民早,以便當村民需要用水時,蓄水池中已有足夠的水供他們使用。由於起早貪黑地工作,艾德很快就開始賺到了錢。盡管這是一項相當艱苦的工作,但是艾德很高興,因為他能不斷地賺錢,並且他對能夠擁有兩份專營合同中的一份而感到滿意。  另外一個獲得合同的人叫比爾,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自從簽訂合同後比爾就消失了,幾個月來,人們一直沒有看見過比爾。這點更令艾德興奮不已,由於沒人與他競爭,他賺到了所有的水錢。比爾幹什麼去了呢?原來比爾沒有像艾德那樣也去買兩只桶,相反,他做了一份詳細的商業計劃,並憑借這份計劃書找到了四位投資者,和他一起開了一家公司,並僱用了一位職業經理。6個月後,比爾帶著一個施工隊和一筆投資回到了村莊。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比爾的施工隊修建了一條從村莊通往湖泊的大容量的不銹鋼管道。  在隆重的貫通典禮上,比爾宣佈他的水比艾德的水更乾淨,因為比爾知道有許多人報怨艾德的水中有灰塵。比爾還宣稱,他能夠每天24小時,一星期7天不間斷地為村民提供用水,而艾德卻只能在工作日裡送水,因為他在週末同樣需要休息。同時比爾還宜布,對這種質量更高,供應更為可靠的水,他收取的價格比艾德的價格低75%。於是村民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並立刻要求從比爾的管道上接水龍頭。  為了與比爾競爭,艾德也立刻將他的水價降低了75%,並且又買了兩個桶,開始一次運送四桶水,為了減少灰塵,他還給每個桶都加上了蓋子。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他僱用他的兩個兒子為他幫忙,以便通過倒休在夜間和週末也能夠工作。當他的兒子們要離開村莊去上學時,他深情地對他們說:  『快些回來,因為有一天這份工作將屬於你們。』由於某種原因,他的兒子們上完學後沒再回來。艾德不得已僱用了幫工,可又遇到了令他頭痛的工會問題。工會要求他付更高的工資,提供更好的福利,並要求減輕勞動強度,允許工會成員每次只運送一桶水。  此時,比爾卻在思考:如果這個村莊需要水,其他有類似環境的村莊一定也需要水。於是他重新制定了他的商業計劃,開始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村莊推銷他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並且衛生的送水系統。每送出一桶水他只賺1便士,但是每天他能送幾十萬桶水。無論他是否工作,幾十萬的人都要消費這兒十萬桶的水,而所有的這些錢便都流入了比爾的銀行賬戶中。顯然,比爾不但開發了使水流向村莊的管道,而且還開發了一個使錢流向自己的錢包的管道。  從此以後,比爾幸福地生活著,而艾德在他的余生裡仍拚命地工作,最終還是陷在了「永久」的財務問題中。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多年來,比爾和艾德的故事一直指引著我,每當我要做出生活決策時,這個故事都能給我以幫助。我時常問自己:  「我究竟是在修管道還是在運水?」「我只是在拚命地工作還是在聰明地工作?」正是因為對這些問題的不斷地提出和回答使我最終獲得了財務自由。  如果你已經厭煩了「運水」,而希望修建一條能夠讓現金流入自己錢袋而不是流出自己錢袋的管道的人們。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王健壯:盆景與野樹野草

【聯合報╱王健壯】 2009.11.29 03:33 am

很多人喜歡看洪蘭教授的文章,也敬佩她多年上山下鄉推廣閱讀的奉獻,但她最近對大學生的批評,卻也讓許多人心有所憂。

理想的大學生應該是什麼樣子?或者說,應該有什麼正面或負面表列的標準?

根據洪蘭的抽樣觀察,現在的大學生是這個樣子:上課時吃泡麵、啃雞腿、睡大覺、打手機;而且不讀書,心中沒典範,不知道人生要幹嘛,覺得活著沒意思,而且沒國際觀,沒人文素養,也缺乏歷史與地理常識,所以不知道史懷哲是哪國人,不知道亞美尼亞在哪裡,也不知道人類歷史三次滅種大屠殺為何物。

對於這樣的學生,她的評語是:不敬業,未盡學生本分,浪費自己的生命,也浪費國家的資源,形同尸位素餐。

但大學生普遍都是這個樣子嗎?未必;而且即使多數人都是如此,這樣的大學生就應該被歸類為理想大學生的負面表列?將來就不可能成為另一個洪蘭?顯然也未必。

洪蘭對大學生當然是愛深責切,心有所憂不得不言,但她對大學生的角色要求,卻似乎帶有太強烈的「法律與秩序」(law and order)色彩,因此才會在「敬業」與「本分」上相責相求。照她的標準,曾被四度退學的黃春明,重考大學三次的孫大偉,被五所學校退學的「偷天鋼索人」佩提(Philippe Petit),甚至從哈佛退學的比爾蓋茲,可能都要被她歸類為不敬業、未盡本分的那類學生。

而且,如果醫學系學生不知道史懷哲是哪國人,就是不讀書沒知識,難道歷史系學生都知道劉知幾是哪一朝人?中文系學生能分辨李義山與李商隱是不是同一個人?外文系學生能答得出黑人作家得過幾次諾貝爾文學獎?或者政治系學生知道托克維爾是哪國人?成名作是哪本書?

洪蘭是一個成長背景很特殊的人,她家中六姊妹都畢業於北一女與台大,家庭教育的他律甚嚴,年輕時幾乎未曾有出去玩樂的經驗,放假日也常與母親學勾針度日。而且,她不但律己甚嚴,律子、律徒也一樣嚴格。她的兒子從小被施以軍事教育,她也規定她的學生不准喝可樂,吃完東西必須刷牙。

台灣社會像她這樣他律、自律、律人「三律」俱嚴的人,可謂萬中無一;再加上她的自律不僅限於生活,而是及於知識,不但學有專長,涉獵之廣也常令人嘆為觀止。有這樣條件的人,要她在律人時不要求別人「造我的形象」,很難;要她在看到學生上課啃雞腿卻默爾不言,更難。

但跟洪蘭同輩,成長過程並非遵循「洪蘭模式」,如今卻與洪蘭有同樣影響力的那些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大學時做過比啃雞腿更不敬業、不盡本分的事,他們今天雖有成就,但當年有幾人沒犯過洪蘭筆下的那些錯誤?

洪蘭期望的也許是像盆景一樣的大學生,但大學中卻盡是像野草野樹那樣的學生,對這些枝葉亂開的年輕人,年長的人究竟該如何看待?「不要常對他們說『你讓我失望』」,「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一樣」,這兩句引自洪蘭最近一篇文章,其實不正是對下一代仍有所期待的人,應該奉行的座右銘?

梁文音 - 三個願望

作詞:姚若龍 / 作曲:陳小霞 / 編曲:黃韻仁

你開始會計劃未來了
滿臉認真拉我看新領的存摺
像火山的脾氣少很多
很忙也會記得抽空聯絡

你做的事 我都看見了
所以抱你的時候眼裡紅紅的
就算你有時候 會犯錯
怎麼捨得再不開心什麼

你答應送我三個願望
第一個希望你能健康開朗
第二個希望我能更懂體諒
第三個希望我們永遠有話講

其實我不用三個願望
每一天都有感動值得收藏
每一夜天使陪我祈禱仰望
每滴淚都被你的魔法 變陽光

因為很愛 所以會想通
不再去堅持己見讓彼此難過
當感情很穩定 很濃厚
退讓 也會有種甜蜜感受

感謝我們的愛情沒有翅膀
一步步走在往幸福的路上
才有足夠的時間好好欣賞
兩顆心春夏秋冬細緻的風光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書讀太少?

◎ 林惠雅
日前拜讀洪蘭教授發表「終身閱讀」演講的部分內容(自由時報,2009.11.25),批評有志學醫的學生「書讀太少」,因而心中沒有典範,並期許負責師資培育的主管,要教孩子思考。個人認為洪教授用意良好,但針對此報導的部分內容,也引發身為老師的我有一些反思:
或許學生真是書讀太少,但也有可能學生讀的是別的書,和我們當老師的所期待的有所不同。倘若學生問我們是否看過他們所讀的書,而我們沒有讀過,他們是否也可以說我們書讀太少?誰來決定讀什麼書有益?
或許學生真是書讀太少,但是除了學生的問題之外,我們是否也應該考量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教育大環境之下,除非天資聰穎的學生或許可以兼顧課業與閱讀,其餘學生是否尚有餘力和時間來閱讀非課業要求的讀物?而有心的老師是否也能夠真正做到教導孩子思考?倘若二者無法兼顧,而有學生真是孜孜不倦地閱讀非課業要求的讀物,卻導致學業表現不佳,那我們又如何看待這些學生?
學生心中沒有典範,或許真是因為他們書讀太少,不過,身為老師的我們是否也應當捫心自問,我們是否曾經努力成為學生心中的典範?
(作者為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空心菜

5/13將空心菜種子置於泥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