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馬桶墊衛生紙坐?專家:千萬不要


11:582019/11/12 中時電子報 尉遲佩玉

上公廁時,為了避免直接接觸馬桶坐墊,大部分人會在上面先鋪一層衛生紙再坐,不過專家揭露,這行為只是多此一舉,恐怕會讓皮膚接觸到更多細菌!

很多人擔心直接接觸公廁馬桶,不小心會染上性病,不過根據國外健康網站《SELF》報導,紐約大學微生物學教授菲利普指出,包括梅毒、疱疹、淋病等這類病毒,離開人體外約10秒就會死亡,而且很少出現在馬桶坐墊上,廁所裡最該擔心的其實是糞便的細菌。

菲利普表示,糞便中的細菌會在沖馬桶時跟著飛散出來,並且散布到各個角落,當然也包括廁所裡的衛生紙,因此無論如何,廁所裡的衛生紙早已爬滿細菌,先墊衛生紙再坐馬桶,只是讓皮膚接觸到更多細菌。

至於要如何避免被細菌汙染?菲利普建議,先用沾過酒精或消毒液的紙巾擦拭馬桶坐墊,最好使用沒有直接放在馬桶旁邊的坐墊紙,沖水前先蓋上馬桶蓋上,才不會讓糞便的細菌四處飛散;他並透露,公廁中最髒的地方其實不是馬桶,而是門把及洗手台,因此建議上廁所時不要用手碰觸眼口鼻或身上的傷口,如廁後一定要用肥皂洗手,尤其是最容易藏藏汙納垢的指甲縫。

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瓶裝飲料這樣喝「像在舔馬桶」! 專家曝驚人真相:麥茶最恐怖…下場超嚴重


記者田暐瑋/綜合報導

夏天天氣熱,大家出門都會買寶特瓶飲料解渴,同時也方便攜帶,但這個習以為常的小動作卻可能有可怕後果,嚴重還有可能中毒!日本節目買了4種寶特瓶飲料:麥茶、橘子汁、運動飲料、綠茶,實測哪一瓶最有可能孳生細菌,結果竟然讓所有人跌破眼鏡。

日本TBS晨間節目《あさチャン!》針對「飲料喝一半」會造成什麼結果進行研究,受訪民眾大多表示「如果買500ml的飲料,幾乎都是拿在手上邊走邊喝。」節目播出後,卻有大批網友表示因為這樣喝出問題,「剛喝完了擺一天的寶特瓶飲料,結果肚子就GG了」、「喝了瓶裝茶後,肚子開始激烈翻攪」。

節目針對「喝一半的飲料為何需要注意」一事展開調查,專家解釋,直接對口飲用的寶特瓶,細菌容易從嘴巴跑到飲料裡,加上夏天氣溫一般都是30至35度,這也是細菌最好繁殖的溫度,加上瓶內溫度較高,因此細菌會在瓶內大量孳生,嚴重的話就會造成食物中毒。

為了確認真實性,節目買了麥茶、橘子汁、運動飲料、綠茶4種瓶裝飲料,喝了一口在室溫放置24小時後,測出內含細菌數量,原本來賓們認為可能是橘子汁、運動飲料等含糖飲品容易變質,沒想到細菌最多的竟然是麥茶,細菌數是2萬7000,再來是綠茶的1萬、橘子汁的5000、運動飲料的1100,橘子汁和運動飲料因為本身是酸性,綠茶也有兒茶素,所以細菌數不如麥茶。

專家接著說明,喝一半的飲料2小時開始就會滋生細菌,放超過6小時就會產生風險,對於抵抗力較弱的人就會容易食物中毒,至於解決方法除了將瓶裝飲料倒到另個杯子喝、買小容量包裝外,如果真要對口喝,就要讓飲料維持在低溫狀態,可以降低變質速度。

事實上,基隆長庚醫院外科教授江坤俊就曾表示,飲料放隔夜細菌最高會爆增8000倍,比馬桶還要髒400倍,如果細菌物超過10萬,就會導致腹瀉,富含蛋白質和糖分的飲品則是高危險飲料種類。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如何找尋「活下去的理由」


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不容易,必須經過反覆思考和詢問內心的聲音,但至少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什麼會讓你感到快樂」、「你生命中最重視什麼」、「你擅長做什麼」、「你每天醒來的理由」,再檢核以下 5 大面向,就可以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了。

從小事開始

把小事做好很重要,舉農夫為例,農夫種菜選用的土壤、肥料,灌溉用的水量,每一個步驟都要很謹慎用心,才能種出好菜,好菜最終進了饕客的肚裡,使人滿足,這是從很細微的小事擴散出去的大事。

放開自己

當你真正放開自我時,你會逐漸意會到什麼令你著迷、對你來說是重要的,雖然在社會框架下,很難做到這件事,但惟有跟從自己的心,才能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做人和氣

常跟人起衝突,無助於達成目標。要想完成生命中每個階段的使命,你必須有一群支持你的人,陪你度過人生中各種難關。

享受簡單的快樂

清新的早晨空氣、一杯香醇的咖啡,都可以使人心情大振,在活著的時候好好享受生命每一刻簡單的快樂吧!

活在當下

常常有人建議活在當下,聽者卻不知如何執行,這件事的確非常需要智慧,日本成功的相撲選手因為體悟活在當下的真諦,專注在比賽當下,是他們致勝的關鍵。

不管你幾歲,從現在起尋找活下去的理由,姑且不論能不能長命百歲,但絕對活得更有意義、更快樂。

資料來源/CNBC

2019年6月14日 星期五

打通5疑問,蚊、蟻、果蠅、蟑螂清光光


2017/05/24 · 作者 / 陳俊辰 · 出處 / 康健雜誌 第223期

入夏後家裡冒出好多擾人的小昆蟲,弄懂關鍵5問題,這群不速之客從此遠離。

Q1捕蚊燈愈來愈沒效?

錯。研究蚊子70多年的「蚊子博士」連日清強力推薦捕蚊燈殺蟲法,在自家放了好幾盞光觸媒捕蚊燈(因為比較省電),有效又沒有殺蟲劑、蚊香的中毒疑慮。他指出,蚊子有躲在陰暗處休息的習性,在屋內平時光線暗、少有人出入的角落掛上燈,24小時不關,不用一星期就能把潛伏在屋裡的蚊子一掃而光。他也表示,坊間流傳現在蚊子愈來愈不受紫外燈吸引,但只要位置掛對,並沒有這問題。

連日清也提醒,蚊子被電死後會堆積在電柵上,一定要勤清理,否則電柵無法瞬間通電,引來蚊子也沒用。

Q2防蚊液「天然的尚好」?

不正確。市面防蚊產品五花八門,室內外皆可使用,其中很多標榜天然無毒,但多種精油成分沒有經過檢測,效果或毒性都不清楚。

有些成分如除蟲菊精、樟腦油等雖是天然的,卻具毒性,如果使用不當,可能造成皮膚過敏、氣喘等症狀。疾病管制署建議,成人可選用含DEET(敵避)濃度50%以下的防蚊藥劑,購買時可留意包裝上有沒有衛福部核准字號;滿2個月以上的孩童,使用10~30%DEET的防蚊劑;未滿2個月的嬰兒,則不建議使用含DEET藥劑。環保署核准的含DEET環境用藥則可用來噴灑紗窗和室外,給房子穿上防護罩。

不過,最有效的防蚊方式還是清除孳生源,例如埃及斑蚊的卵會附著在容器壁上,水乾了還可以存活數十天,只要再碰到水就能孵化。因此,清洗積水容器一定要用刷子,單用手指或手掌擦抹容器壁面的效果不佳。

花盆水盤、陽台排水口、屋簷下的排水管、神明桌花瓶,還有帆布棚的積水都容易養蚊子,清理時可特別留心這些地方。

Q3檸檬皮、香茅油、月桂葉⋯⋯,這些驅蟑偏方有效?

效果不佳或時效不長。主婦聯盟提供環保誘餌做法:250克、約拳頭大的洋蔥磨碎後稍微擠乾,和硼酸250克、麵粉150克、砂糖1大匙、奶粉1/2大匙攪拌到變成不黏手的麵團狀,搓成小球,壓平成餅狀,擺在紙板或保鮮膜上陰乾後即可使用,可放在廚房、浴室或衣櫃裡。

主婦聯盟表示,有民眾等不及陰乾要花幾天而用烤箱烤乾,但洋蔥香氣沒了也就沒效了,還是以陰乾為佳。

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王正雄則提供獨門密技,在空酒瓶留一點剩酒當誘餌,放點砂糖進去,斜靠在牆壁上,蟑螂貪杯,就會掉進瓶底,一晚上可以抓到滿滿一瓶蟑螂。

也可以用熱水泡成硼酸水拖地,水和硼酸比例不固定,可用1桶水兌1杯硼酸,乾燥後,白色硼酸結晶會滲入隙縫,不但可防蟑螂,螞蟻也會跟著絕跡。

Q4噴醋可以趕跑螞蟻,真的嗎?

弊大於利。螞蟻討厭濃烈但不是食物味道的氣味,醋對部分種類螞蟻有效,但是時效不長,而且會吸引其他喜歡強烈氣味的果蠅、蚊子等小蟲,所以不建議用醋防蟻。可用橘子皮或藥用酒精擦拭螞蟻走過的路線,便可以除去費洛蒙氣味,減少螞蟻成群結隊出現。

環保署建議,對付螞蟻,可以將1小匙糖和1小匙硼酸加一點水拌成泥狀,倒進瓶蓋擺在螞蟻出入地點,達到毒殺效果。

甜味和腥味都會吸引螞蟻,真正治本的方法還是斷絕食物來源,並且用矽膠封住牆壁、地板的縫隙,讓螞蟻無巢可居。

Q5家裡明明沒果蠅,怎麼一轉頭果盤上就冒出一群?怎麼辦?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徐爾烈指出,果蠅在大自然環境很普遍,體型又小,只要有開始發酵的食物,如過熟的水果、廚餘,甚至醋、醬油、醬菜、豆腐乳等,牠們就會穿過紗網偷溜進屋。

菜渣、果皮用塑膠袋封好;醋瓶、醬油瓶、果汁罐等記得蓋上瓶蓋,最好放進冰箱,以免吸引果蠅。也可在水果盤、放廚餘的容器或垃圾桶旁邊放幾張黏蠅紙,果蠅很容易就會停上去,定時換新即可。或也可以找個容器裝一點水果或稀釋的醋,或是一杯糖水加一點酵母,用紙捲成漏斗狀,小口向杯內,變成易入難出的果蠅陷阱。
 
有些大樓將廚餘桶集中放在地下室,若擺放的位置靠近電梯,果蠅也會跟著人飛散到各個樓層,因此大樓廚餘桶應搬移到遠離電梯門的地方,並且定時噴灑殺蟲劑。還有一些果蠅是跟著用了有機肥的小盆栽偷渡進家中,買盆栽前先嗅一嗅,如果有酸臭味,表示肥料正發酵,裡面可能藏有果蠅卵或蛹。

資料來源:commonhealth.com.tw、epa.gov.tw、cdc.gov.tw、huf.org.tw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有錢可以買到快樂 耶魯研究顯示規律運動效果一樣


2019-04-11 15:38科技新報

【文‧黃嬿】

很多人都覺得要有錢去享受榮華富貴,才有資格談快樂,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快樂與金錢並非劃上等號,像比爾蓋茲說金錢只能買到安穩,但快樂與幸福的感受則與金錢無關。最新研究進一步發現,只要能夠維持規律運動所得到的快樂感受跟金錢效果一樣。

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和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科學家分析來自 2011、2013、2015 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行為風險因素監測系統調查的 120 名年齡在 18 歲以上的人的數據,比較運動者和非運動者關於自我報告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天數。

參與者被要求回答以下問題,例如由於壓力、抑鬱或情緒問題,如在過去 30 天內多少次感到精神不適,此外還問他們的收入和身體活動,這些身體活動有 75 種類型,從草坪割草、兒童看護、家務勞動到舉重、騎自行車和跑步等。

科學家們發現,雖然那些經常運動的人平均每年大約 35 天會感覺不舒服,但非活躍的人平均感覺精神狀態不佳的天數有 53 天。所有運動類型都比不運動者有較低的心理健康負擔,根據不同運動類型最低減少 11.8%,最大減少 22.3%,其中最有效的是團體運動降低 22.3%,騎自行車降低 21.6%,有氧運動和健身活動降低 20.1%。

更有趣的是,身體經常活動的人精神狀態與不常運動,但年收入為 2.5 萬美元以上的人一樣好。意思就是必須賺多一點才能得到與經常活動的人一樣好的精神狀態。

但是不代表多動就愈快樂。研究人員強調運動持續時間和心理負荷之間是 U 形關係,身體活動只有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每週進行 3~5 次持續 30~60 分鐘的活動。如果每天活動超過 3 小時,感受不佳的心理狀態比那些沒有特別活躍的人更多。該研究已發表在《The Lancet》期刊。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生活中的這 3 個動作超「傷膝」,承受重量高達體重8倍


作者 / 聯合新聞網  攝影 / 董旭官 發表日期 / 2019/4/13

「護膝」是邁入高齡重要的生活保健之一,沒有好的膝關節,就沒有好的晚年生活。據統計,膝關節退化比例:50歲約三成,60歲增至六成,80以上幾乎百分之百,女性比男性高兩倍,早發性案例有增多趨勢,生活中如何避免「傷膝」動作,已成為固好老骨本重要一環。

蹲著種菜、坐矮板凳 傷膝習慣要改掉

虎尾若瑟醫院復健科醫師吳炎村說,膝關節退化除老化、性別是不可逆因素,其他如過度使用、磨損、過胖、職業傷害、有神經肌肉病史或姿勢不良、骨折韌帶受傷等,都屬後天因素。換言之,如果本就先天不良,加上後天失調,膝蓋退化一定更快,一旦出現不易久站、痠腫痛、無力、發熱或積水,上下樓梯會痛,坐久起身困難等現象就要留意了。

如何避免膝關節傷害,延緩老化?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副院長馮逸卿說,據統計,站立或行走膝蓋承受重量約為體重1到2倍;跑步、爬樓梯約4倍;打球6倍;蹲跪則高達8倍,所以80公斤的人爬樓梯,膝蓋需承受約320公斤重量,其他做家事、擦地板、蹲著種菜或洗衣、坐矮板凳等,老人常見的生活作息,對膝蓋負擔都很大。

穿高跟鞋、翹二郎腿 膝髖關節都受傷

馮逸卿說,女性愛穿高跟鞋,膝蓋壓力增加23%,易導致髖關節提早退化,也常被誤為是坐骨神經痛,其實是因高跟鞋改變人體站立的力線結構,力量集中在髖骨,增加腰部負擔所致。此外,翹二郎腿也易使骨盆傾斜,膝關節髕骨外翻或位移,造成軟骨磨損,所以不翹腳、不站三七步也能護膝。

過胖也會增加膝蓋壓力,加速膝軟骨耗損,屬退化的高危險群,馮逸卿說,超重的女性比標準體重者罹退化性關節炎機率高出4倍,男性則為5倍,所以減重能護膝,也能減少腰腿疼痛。

盤腿修練、蹲或跪 時間千萬別太久

至於修練坐禪或有盤腿習慣的人,最好將另一腳自然輕鬆伸出來散盤,不要把兩腳彎曲過長時間,更不要使力將腿往下壓,吳炎村說,何種坐姿都要挺直背部,把重心放在腰薦椎前面,起身要扶手支撐,不要全靠腰及腿力撐起,容易傷膝。

「蹲、跪、坐矮板凳」是最傷膝的3個動作,吳炎村強調,蹲跪會使髕骨壓向股骨,蹲得愈深、膝壓力愈大;如非跪不可,最好墊個軟墊,30分鐘起立動動,讓膝蓋血液恢復循環。吳炎村說,有許多老人習慣蹲姿如廁也很傷膝,建議不要久蹲或選擇坐式馬桶。

運動循序漸進 避免重覆性壓力

運動能強化膝蓋,但務必循序漸進,馮逸卿說,可從10分鐘逐增至30分鐘並了解自己的極限,不要折磨或勉強,避免重覆性壓力,且在高頻率運動後適度休息再換成低負荷訓練,如游泳、皮拉提斯或瑜伽都很好,大量激烈運動記得要舒緩肌肉讓膝蓋喘息,可冰敷痛處避免發炎。

此外,很多人認為騎單車是很好的保膝運動,可強化腿肌和膝蓋,但切記不要突然騎得太快、太遠或踩太重,這樣反而傷膝。

膝關節退化每個人都會經歷,年紀增長更容易發生,及早做好保養,先從避免傷膝的危險動作開始,進而多做強化膝蓋運動,若有不適疼痛可請教醫師,早發現早治療,才能讓勇膝相陪到老。

(本圖文轉載自2019.3.24「元氣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平日多喝茶,新國研究:有助預防失智症


作者 / 柯俊銘 發表日期 / 2019/4/7

隨著年紀增長,許多人會覺得記性大不如前,做事情容易忘東忘西,甚至害怕老來會罹患失智症。若您也有類似的擔憂,不妨開始泡茶喝吧!一份前些時候發表在國外《營養、健康與老化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and Aging)的報告就指出,常喝茶似乎有益智健腦的作用,值得大家參考。

該研究由服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楊璐齡(Yong Loo Lin)醫學院心理醫學系的范磊(Feng Lei)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透過刊登廣告招募到957位年齡為55歲以上的華人,並針對他們進行追蹤調查,時間長達7年,目的在探討喝茶和神經認知障礙(NCD)之間的關聯性。

過程中,所有志願者每兩年需接受一次問卷訪談,內容主要有喝茶習慣(例如喝茶頻率、每次攝取量與茶葉種類等)、生活方式(如運動、社交狀況)和就醫紀錄等。另外,也安排一系列的神經心理學評估,藉以瞭解當下的認知功能如何。

統計發現,最後有72人出現神經認知障礙。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相對於鮮少喝茶者,每天喝茶的人有認知衰退的風險居然少了50%。對於體內帶有APOE e4基因(註:又稱失智遺傳基因,40%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均帶有該基因)者來說,如果每天都有喝茶,出現認知障礙的風險更是能降低多達86%。上述結果即使考量性別、教育程度、社經地位等因子的影響,結果依然相同。

研究者表示,詳細機轉仍有待探討,但不管是綠茶、紅茶或烏龍茶等,沖泡後的茶汁中都含有兒茶素(catechin)、茶黃素(theaflavin)、茶紅素(thearubigins)和L茶胺酸(L–theanine)等物質,具有抗氧化、發炎的效果,以往文獻證實可以保護腦神經和避免血管損傷。

無獨有偶的,日前我國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和陽明大學共同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註:以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為基礎,追蹤1436位銀髮族長達11年)顯示,民眾若能每週吃魚、喝茶都超過4次,未來失智風險減半,對於透過喝茶防失智也給予肯定。

雖然喝茶「顧頭殼」是不錯的選擇,但專家建議有肝病、貧血、尿結石與正值發燒、經期者最好還是少碰,以免加重病情。而喝茶也要掌握「忌燙入口」、「清淡為宜」、「適量為佳」、「飯後少飲」、「睡前、空腹與隔夜、頭道、變質茶不飲」的原則,相信才能喝的健康無負擔。

(本圖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6 種茶葉功效大公開


Heho健康網 朱靜涵 2019年4月28日 上午8:00

講到茶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是紅茶和綠茶,但其實依照發酵程度,還可以將茶分為6大種類:白茶、青茶、綠茶、紅茶、黑茶、黃茶,每種茶的養生功效也各不相同。

紅茶、綠茶、烏龍茶…發不發酵到底有什麼不同?

其實並非所有樹葉都可以製茶,茶是來自特殊品種的茶樹,因其茶葉富含多酚等有益健康的成分,所以才說喝茶具有保健功能。我們熟知的綠茶、紅茶或烏龍茶等其實都是指製茶過程的發酵方式,基本上可以分為不發酵、部分發酵、完全發酵、後發酵。

紅茶和綠茶的差別在哪裡?這和植物的種類完全沒有關係,植物是相同的,只是採收後處理葉子的方式不同。綠茶有較高的多酚濃度,所以可能比紅茶(還要)更健康一些。

基本上茶葉中最主要具有抗氧化的兒茶素,會隨著發酵程度不同有所遞減,有助提神的咖啡則是依據茶葉不同種類而有所差異。

綠茶和黃茶就是屬於不發酵的茶,因此保留最多具有抗氧化效果的兒茶素,但咖啡因含量也是最低的。而白茶和青茶為部分發酵茶,像台灣常見的烏龍茶和包種茶都屬於這類,兒茶素介於中間值。

紅茶則是屬於全發酵茶,兒茶素含量最少,但咖啡因較高。黑茶則與上述茶類不同,是將綠茶再發酵的後發酵茶,最具代表的就是普洱茶,咖啡因含量也較低。

不同顏色的茶,功效大不同

1. 綠茶 

功效︰提神醒腦、生津止渴、清熱解毒
代表茶:碧螺春、龍井茶

2. 黃茶 

功效︰清熱解毒、祛痰止咳
代表茶:蒙頂黃芽、霍山黃芽、君山銀針

3. 青茶

功效︰提神醒腦、有助消化
代表茶:烏龍茶、包種茶、鐵觀音

4. 白茶 

功效︰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提神醒腦

代表茶:白毫銀針、白牡丹

5. 紅茶 

功效︰溫陽活血、暖胃止瀉、散寒除濕
代表茶:阿薩姆、大吉嶺、錫蘭、祁門

6. 黑茶

功效︰溫胃養胃、消滯去膩、驅風醒酒
代表茶:普洱茶、黑磚茶

喝茶要適量,建議每天適度喝茶不要超過600 c.c. ,而且不能長期把濃茶當開水飲用。

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養護脾胃3杯茶 老中醫教你這樣喝對茶才養生


【圖文提供/皇冠文化】 2019年4月17日 15:00

蘇軾〈遊諸佛舍〉詩中有兩句非常著名:「何須魏帝一丸藥,且進盧仝七碗茶。」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您想要身體健康,學魏文帝那樣煉靈丹,吃妙藥,還不如學盧仝多喝幾碗茶。

喝茶是一種非常實用的養生手段,至於怎麼喝,也是大有學問。我們主張每人應結合自己的體質、生活情況選用不同品種茶葉飲用,我的喝茶方法就是每天必喝三杯,而且早中晚喝不同的茶,其中蘊含的就是調理脾胃的養生理念。

上午喝綠茶,益氣升陽,心神俱旺

「一天之計在於晨」,陽氣經過一個晚上的濡養,到了上午重新煥發活力,充實四肢百骸,讓身體和大腦做好了開始新一天學習和工作的準備。綠茶是一種不發酵茶,色潤香清,令人心曠神怡,屬於茶中之陽。

綠茶的特性,較多地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因此能幫助脾胃運化水穀精微輸布於周身,使主神明的心與元神之府的腦,得到滋養,進而從五臟的功能活動中具體體現出來,人才能保持上午的精力旺盛。

正如《素問》所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說明飲食之物化生的氣血津液,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提神醒腦」作用。

下午喝烏龍茶,健脾消食,保持運化

午後陽氣漸弱,陰氣漸升,脾胃功能較上午有所減弱。中國的飲食文化是「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因此中午的飲食中會有很多油膩的食物,容易滋膩礙胃,進而形成脾胃功能減弱。飲茶去肥消滯的功效自古就受人推崇,古人認為茶葉能夠消解脂肪,長期喝茶能讓人變瘦。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茶中的主要成分單寧酸,經證實與脂肪的代謝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實驗結果也證明,烏龍茶能夠刺激胰臟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減少糖類和脂肪類食物的吸收,促進脂肪燃燒,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尤其能夠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

下午時喝烏龍茶,能夠幫助脾胃消化,保持腐熟和運化功能的高效運轉。而脾胃健運是防病治病、養生長壽的必要條件。

晚上喝普洱茶,護胃養胃,安定心神

晚上陽氣收斂,入於陰中。在一天的勞作之後,人體的氣機下降,需要頤養脾胃,安養心神,為第二天的勞作養精蓄銳。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胃調和,心神才能安定。普洱茶(熟普)是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黏稠、甘滑、醇厚,進入腸胃後,能在胃的表層形成一層保護膜,對胃產生有益的保護作用。

長期飲用普洱茶可以起到護胃、養胃的作用。在適宜的濃度下,飲用平和的普洱茶對腸胃不會產生刺激作用。熟普中的咖啡因經多年陳放發酵,作用減弱,所以喝後不會興奮,使人能夠安然入睡。而普洱茶又有補氣固精的作用,熱飲腸胃舒適,還可治療尿頻。

天有五行,人有五臟,茶也分五色。瞭解了茶性,就能根據天時、地域、人的體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茶。例如脾陽虛的人著涼了,就可以喝點薑茶;女性脾氣比較急躁的,也可以喝點玫瑰花茶或者佛手花茶;有體熱的話,也可以喝點菊花茶。

茶味苦而回味甘,性淡而香醇,正是一種人生境界的反應。而茶葉對人體健康的益處,也並非只是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喝茶時,要保持心胸開闊,緩緩享受品茗的樂趣,既品嘗出其醇厚之味,又能使人心曠神怡,開胃進食,茶的色、香、味、形都是對人的身體和心靈產生雙重滋養。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題為〈喝茶〉的雜文,其中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當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

喝茶是享受「清福」,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的本意是反對文人們悲秋賦愁,坐享清福。不過其中的「靜坐無為」確是寫出了喝茶心態的精髓。我們在工作或者苦讀之餘,不妨抽出一點時間,靜坐無為,滌蕩心神,悠然品茗。如果只是把茶當作解渴提神之用,一邊工作一邊喝茶,效果就差了三分。

喝茶還需精選茶具。飲不同的茶,最好用不同的茶具沖泡。綠茶宜用透明玻璃杯,應無色、無花、無蓋,或用白瓷、青瓷、青花瓷無蓋杯;烏龍茶最好用紫砂壺杯具,或白瓷壺杯具;普洱茶適合用紫砂、白瓷、蓋杯、蓋碗等。將茶湯倒入茶杯中,每次少量慢慢地飲茶。鑒色,聞香,品味,觀形,淡淡的茶味、茶香,可使人心曠神怡,上下氣機通暢,使人心神寧靜,思慮盡忘。這種心境,對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出自皇冠文化《99歲國醫大師無病到天年的養生秘訣》一書

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小傷口血流不止怎麼辦?正確處理步驟這樣做


Heho健康網 彭幸茹

2019年3月25日 下午3:12

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發生過,因小小的意外造成流血事件,像是做菜時不小心切到手、不小心跌倒造成皮膚擦傷、刮鬍子不小心劃傷自己的臉等小意外,如果不小心發生流血,到底該怎麼處理呢?千萬不要學習網路上、或是電影上所教的,用煙草、辣椒粉、咖啡渣來止血等偏方,反而會引起嚴重感染喔!

傷口流血時的即時處理

無論是割傷或擦傷,若是受傷的當下有流血的狀況,要先以乾淨布或繃帶輕輕按壓在傷口上來止血,傷口如果沒有很深,通常 5 分鐘內可以止住血,但是如果加壓超過15 分鐘還持續再出血的話,就要立刻前往醫院進行止血了。止血完畢後的傷口處理動作如下:

1. 清潔

用生理食鹽水,配合無菌棉支使用,將無菌生理食鹽水沾濕,從傷口處中心向外劃圓開始清潔,初次清洗要將沾染的髒污給清掉,像是泥土、砂石等,但如果傷口表面附著很多髒東西,可以先用優碘消毒,接著以生理食鹽水沖掉優碘。這一步驟的重點是每次換藥的清潔,要清掉上一次塗抹的藥膏、或是滲出的變乾血塊及組織液,這一步驟要慢慢且要仔細的清洗傷口。

2. 上藥

創傷藥膏的塗抹,自己在家裡使用的時候,需注意藥膏的有效期限喔!已經想不起來藥膏是多久前買的,就不要使用了。如果是乾淨的傷口,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完畢後,就抹上藥膏,記得只要用乾淨的乾棉棒沾藥膏,然後薄擦一層在傷口上即可,不需要厚敷。

3. 包紮

不要讓傷口暴露在空氣之中,因為傷口最怕的就是感染。讓傷口保持適當濕潤有助於癒合,因為傷口自然滲出的分泌物,含有豐富的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細胞間的修復,需要在濕潤的傷口上進行,所以再也不要傻傻地將傷口打開來風乾它囉。

4. 更換

換藥的頻率,會依照傷口嚴重性及分泌物多寡來決定換藥次數,不具感染可能的表淺傷口,不需每天換藥或一天換多次藥,避免過度換藥可能會帶來傷口感染風險。若一般的傷口,通常早晚各換 1 次藥就很足夠了,但如果是遇到滲出液很多的傷口,或是不小心弄濕的傷口,就按照上列步驟再次執行換藥吧!

傷口包紮完的後續處理

如果傷口很深或很髒,或是在過去5年內沒有受過傷的人,可以考慮接種破傷風疫苗,以預防感染和嚴重疾病的發生。在傷口未好期間,每天仍可以正常洗澡,只要在洗澡前將紗布取下,傷口在經過正常淋浴、沖洗後,再接著上述的方式進行傷口換藥的處理即可。

接著就是每天觀察傷口的變化,通常傷口會在 2 週內復原癒合,如果觀察到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或是滲出液增多或有臭味的產生,就需要前往醫院讓醫師評估傷口了。最後想要讓傷口快點好的話,可多補充蛋白質食物或含有維他命C的水果喔!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天氣溼答答!中醫師關鍵3招 幫你內外除濕


21:012019/03/25 中時電子報 林郁庭 、編輯、 康健雜誌

遇到濕答答的天氣,除了需要加強室內除濕外,身體內的濕,也需要排除!中醫師楊世敏幾個關鍵提醒:

改善外在濕熱環境

1.室內濕度,保持在60~75%

平時便要做好除濕的工作,尤其是臥室。人在靜臥時氣血內斂於深層器官組織,所以對外在環境的調整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外邪侵入,特別是下雨的日子,更是要特別除濕。除了有防塵蟎、抗過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降低病原體的活力。

據文獻報導,夏天降低室內濕度,保持在60~75%,也可以降低病原體的傳染力。

2.人體靜止活動時不要吹電風扇

就中醫的學理及臨床觀察,在人體靜止或靜臥時吹電風扇不利養生!因為電扇的風把空氣中的濕氣及病原體帶到人的鼻腔、氣管黏膜及皮膚,而造成感染及過敏反應,尤其是調節能力差的熟睡時刻。

3.有氣喘、濕疹及蕁麻疹體質的患童,吹冷氣可緩解

楊世敏表示,有上述症狀得的患童,只要回去改吹27~28℃的冷氣,不要讓冷氣直吹人體,再配合服中藥,1~2天即可大大改善氣喘及皮膚癢的症狀。

許多年輕的家長會疑惑:「氣喘不是怕冷嗎?」楊世敏澄清說:「這種天氣下使用冷氣的目的,在於維持恆溫恆濕,用以降低過敏型氣喘的發生,而27~28℃又不至於太冷,不會因寒氣束肺而得病,使小孩可以安適地得到充足睡眠,免疫力才能真正提升。」

4.電扇別對著「腳尾」吹

有些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喜歡用電扇「吹腳尾」,幾天後,全身痠痛,莫可言狀,甚至腹脹、腹瀉、鼻塞、喉乾、頭暈、說感冒又不太像感冒;這些也都是風夾濕熱由腳底附近進入全身的症狀。

因為人體的內外腳踝是腎、肝、脾、胃、膽、膀胱經的聚集點,風濕可以從這裡進入全身各大經絡、關節、肌肉,所以當然會加重關節屈伸不利、腫痛(皆是濕氣),肌筋膜炎等症狀。說穿了,就是「風夾濕」。

5.雨後剛出太陽,外出運動、踏青需戴口罩。

雨停後,太陽出來,會降低原來空氣中的單純水氣,但是也把土壤內的水氣夾帶著病原體蒸發到空氣中,有一種特殊的不悅氣味,就是古人說的「瘴癘之氣」,吸多了容易致病;所以常有人在雨後出外運動回來便會頭暈、噁心、腹痛、上吐下瀉。

改善身體內在環境

1.攝取適當的水分

在高溫環境中,人體以汗液蒸發為主要散熱機制。然而大量發汗時,體內的鈉會隨著汗水流失,而鈉不足時,身體就會為了恢復原來的鈉濃度而繼續釋出水分(虛汗),形成惡性循環,這便是中醫所謂的營衛不調與氣陰兩虛。此時,如果未攝取足夠水分及電解質,就會使血液變得混濁,使腦部血管發生障礙(中風),也會使泌尿道結石或發炎情形發作。

所以攝取一定量的水分或稀釋的運動飲料,或用西洋參3錢、沙參5錢、生地3錢、法半夏2錢、玉竹3錢,煮水1200㏄滾小火20分鐘涼飲亦可,也可以適量攝取白甘蔗汁150~250㏄及1000㏄以上的白開水。

2.少吃冰品冷飲

其實冰品少量慢食,未必會有多大傷害,但過多攝取後,就會使腸胃迅速降溫,長期下來,形成寒濕困脾,此時消化液及唾液的分泌會變少,而形成口淡、胃口差的狀態。也會使鼻、皮膚的過敏更嚴重,部份的人還會增加腦內液體量而造成眩暈、頭痛、失眠。

用手摸摸肚臍及心窩胃口處,如果明顯溫度較低於他處,就是已經「腹內太冷」(台語),此時可以如此對治:

A.用法半夏3錢煮水滾小火20分鐘後,用此水來煮米飯吃,可以有效改善過服生冷所造成的腹痛、頭痛、眩暈、失眠。

B.買有機薑絲沖開水喝。

C.在肚臍內放鹽巴少許,上面再敷上一片煨黃的老薑片,一次敷30~60分鐘,一天1~2次。

3.少吃重口味及過度烤炸之食物

這些屬於垃圾食品的食物,在腸胃消化代謝後所產生的廢物(尤其是自由基)很容易使血液酸化、熱化,而形成「燒腹內」(台語)的體質,此時通常會再搭配冷飲冰品,而形成寒濕包濕熱的寒熱錯雜體質,也會使腹腔之淋巴液變得又多又粘,不僅更容易過敏,這種內在環境也是腸胃型病原體的最愛,感染後容易變成重症。

而這種濕熱加反覆感染,更是日後各種慢性病(如:糖尿病)甚至是腹腔癌症的溫床。

改善濕熱皮膚問題

濕熱、悶的環境裡,常常會頭昏目矇,全身皮膚癢,甚至私密處及胯下都會無端地癢起,甚至會有白帶或異味出現。對治之法,除了不要熬夜晚睡,忌食生冷辛辣外,楊世敏提供以下2種外洗方,可改善症狀,並防止陰道炎、尿道炎之發生。

A.皮膚癢外洗方:紫蘇4錢、連翹3錢、鈎藤2錢,煮開滾小火5~10分鐘,以毛巾沾藥水擦拭,可30分鐘或1小時擦1次。

B.坐浴法:苦參根3錢、黃柏3錢、薏仁3錢、蒼朮2錢、白礬5錢。一鍋水將前4味藥煮開滾小火20分鐘,倒入臉盆加水至40~45℃,再倒入白礬攪拌溶解,坐浴將患部浸泡10分鐘後淋浴沖淨,連續使用至症狀改善即可。(提醒:白礬粉末與食鹽相似,請妥善放置,切勿混用)

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優雅老化抗衰老!你一定做得到的4種日常好習慣


元氣網 綜合報導 2019年04月08日 07:18

年齡增長影響著身體的每個部位,包括你的大腦、心臟和肌肉等。想要對抗衰老並且優雅老化不是件難事,《Real Simple》雜誌建議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養成這些好習慣著手。

1.正向積極的態度(正面思考 / 好心情)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一項研究,視變老代表「智慧」的年長者,比起認為變老等同「無助」或「無用」的年長者,前者從疾病中康復的機率比後者高40%以上。

2.健康的飲食(均衡飲食)

Kaiser Permanente Primary Care的Jeffrey Benabio 博士表示,包括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全穀物與瘦肉蛋白質在內的低升糖飲食最為健康。地中海飲食就是很好的例子:富含植物性食物、全穀類食物、堅果及適量紅酒,每週吃兩次魚並減少鹽的攝取。根據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地中海飲食有助防止心臟病、中風和過早死亡。

3.規律的運動

美國國家運動醫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的講師Fabio Comana指出,一般女性在30至70歲之間可能少掉23%的肌肉量。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的速度會更快,不過運動可以增加肌肉的質量和力量,甚至到90歲以上仍有幫助。

4.充足的睡眠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數據顯示,成人每晚應該睡足7至9個小時。睡眠不足意味著肥胖、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更高。另外,有研究顯示失眠與加速大腦老化有關。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水洗生雞肉」母湯!顏宗海:這2種細菌超毒


2018年10月01日 11:39 中時電子報 尉遲佩玉 / 綜合報導

許多人在煮雞肉之前都習慣先用生水沖洗,沒想到原來「水洗生雞肉」是錯誤作法!美國疾病管制局早有明文提醒,肉品千萬不要用水沖洗,以免生雞肉上的細菌四散、沾附到其他食物與用品,誤觸或誤食都可能造成食物中毒。

《華人健康網》報導,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水洗生雞肉」其實是NG行為,因為用水沖洗生雞肉時,上面的沙門氏桿菌與彎曲桿菌很可能會隨著水花沾附到砧板、流理台甚至附近的食物,而且這兩種細菌毒性很強,若不小心食用,可能出現腹瀉、發熱和腹痛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嚴重甚至會脫水等。尤其幼兒、老年人與免疫力低下的人,接觸或誤食都可能致病。

顏宗海建議,最好養成生食、熟食分開料理的習慣,家中應準備至少兩把菜刀、兩塊砧板,並分開使用,避免切割生食後再繼續用同一把刀切割熟食,否則殘留的細菌或寄生蟲卵,可能會以菜刀和砧板為媒介,直接污染熟食。

料理生雞肉最安全的方法,是直接放在水中加熱煮熟,再進行其他料理。在處理家禽前後,建議用溫熱的肥皂水洗手20秒,在準備每到料理之後、以及下一道食物之前,都應確實清洗刀具、砧板、流理檯,避免細菌威脅。

(中時電子報)

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5種植物放臥室 讓你更好睡



編譯馬永慶/綜合報導 2019年02月16日 06:00

薰衣草香氣撲鼻,可以鎮定心神,讓人自然入睡。(取自Ikea網站)
和平百合可消除家居毒素。 (取自Ikea網站)

在臥室放置淨化空氣的植物盆栽,除了使房間看來像有禪意的綠洲外,對睡眠也有幫助;根據2018年的一項研究,污染的空氣會嚴重破壞睡眠。

睡眠專家兼「Expert Sleep Medicine」診所的創辦人卡曼醫生(Robert J. Karman, MD)說,空氣中的刺激物會導致鼻塞、發炎、咳嗽和產生過多的痰,這些全都影響呼吸模式,使人睡不安寧。植物能使這些情況消失。

以下幾種植物適合放在臥室:

虎尾蘭(Snake Plant):室內植物公司「The Sill」的品牌營銷主任馬里諾(Erin Marino)說,虎尾蘭不僅被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列為前10名淨化空氣的植物,而且也是少數在晚間能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的室內植物之一,大多數家居植物僅在白天把碳氣轉為氧氣。

虎尾蘭在晚間能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取自Ikea網站)虎尾蘭在晚間能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取自Ikea網站)

非洲雛菊(Gerbera Daisy Plant):全國園景專業人員協會副主席米茜‧亨里克森(Missy Henriksen)說,非洲雛菊像虎尾蘭一樣,能夠在晚上釋出氧氣,很適合放在臥室。

紅馬尾鐵樹(Dracaena Colorama Plant):盆栽植物公司「Bloomscape」的植物學家喬伊斯‧馬斯特(Joyce Mast)說,NASA在1989年淨化空氣植物的研究報告中說,紅馬尾鐵樹能夠消除空氣中的苯、甲醛、二甲苯和甲苯,創造一個較好的睡眠環境。

和平百合(Peace Lily Plant):「新植物父母」作者戴瑞.鄭(Darryl Cheng)認為,和平百合也是消除家居毒素的另一個選擇。

和平百合可消除家居毒素。 (取自臉書)
和平百合可消除家居毒素。 (取自臉書)

薰衣草(Lavender Plant):亨里克森說,薰衣草種在室內,香氣撲鼻,可以讓人在不眠之夜鎮定心神,自然入睡。

薰衣草香氣撲鼻,可以鎮定心神,讓人自然入睡。(取自Ikea網站)

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一天站3小時,抵過一年10趟馬拉松!想「慢老」最應該養成此習慣


作者 : 天下雜誌出版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久坐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衛議題。澳洲昆士蘭大學研究發現,坐著看電視1小時的傷害,約等於抽2根菸,也就是少活22分鐘。

站起來!一天站3小時,抵過一年10趟馬拉松

每天被工作、生活追著跑,沒時間、也沒動力運動的人有好消息,英國醫師建議,每天站3小時,一週5天,抵過一年跑10次馬拉松。

英國運動健康研究所首席顧問羅斯茂(Mike Loosemore)指出,以為微活動沒什麼用的人,大錯特錯。只要站著,雙腿每塊小肌肉,加上全身肌肉也都在支撐全身的體重,這就是去逛博物館沒做什麼事,卻累得半死的原因。只要站著並養成習慣,就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的風險。

只要一天站3小時,一週5天,消耗熱量等同於一年10次馬拉松。」他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台(BBC Four)頻道《今日》節目上說。

這是怎麼算出來的?(圖表1-1)以體重120磅(約54公斤)的人為例計算之。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出版)

坐1小時,等於抽2根菸

過去我們以為,久坐只會讓下盤變大或腰痠背痛,現在久坐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衛議題。澳洲昆士蘭大學研究發現,坐著看電視1小時的傷害,約等於抽2根菸,也就是少活22分鐘。

因為久坐和脂蛋白脂脢活動銳減有關。脂蛋白脂脢是一種酵素,可分解血脂作為肌肉的燃料,當這種酵素減少,會導致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和脂肪濃度上升,因此提高心臟病風險,也會導致飯後血糖濃度驟升,也就是糖尿病的溫床。換言之,久坐已經成為新世紀殺手。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NCI)刊登的一項大規模研究,證實了久坐和癌症、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都有關係,這份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發現,久坐會增加24%罹患結腸癌機率、32%罹患子宮內膜癌、與21%得到肺癌的機率。

久坐近來也發現和失智有關。加拿大麥克馬司特大學曾調查超過1600人,該研究發現,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人通常帶有載脂蛋白(APOE)基因變異,就算沒帶有這樣的基因,久坐的靜態生活會戲劇性地增加失智風險,甚至完全抵銷健康基因帶來的保護作用。

而且台灣人坐得真久。千禧之愛基金會曾針對全台六都、1200人進行電訪,結果發現,上班族每天上班平均坐著的時間達6小時,而且不只是上班沒有選擇只好坐著,70.2%的上班族下班後依舊坐著超過3小時,等於上班久坐,回家繼續坐。

站起來,有意識打破靜態生活

一天站3小時,並非要你收掉椅子,持續站著3小時工作或開會,而是有意識地,想方設法打破靜態的生活方式。

例如,要和同事溝通,走到他位子旁和他講話,取代用Line等社交軟體;購物則到百貨公司逛逛,取代網購,甚至假日到購物中心健走(mall walking)都是歐美的最新流行;訂便當選擇自取不要外送、吃飽飯後去倒垃圾或遛狗,而非坐著滑手機;搭捷運、公車時,讓座不僅是美德,你的身體也會對你說謝謝。

要慢老,站起來是最應該養成的習慣。

本文節錄自《慢老》,由天下雜誌出版。

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

記得張開眼睛!7個小技巧增加性愛黏著度


2018-05-27 09:34聯合報 文/Sarah

性愛是強化伴侶親密關係的重要方式,在性行為期間,大腦分泌激素和神經化學物質主導身體的感受,其中被稱為愛激素的「催產素」,扮演重要角色。

加州治療師Mary Kay Cocharo說,催產素能降低身體對壓力的感受,並顯著增加安全感、信任感、黏合度,以及愛的感受。皮膚與皮膚的接觸,觸發這些激素的釋放,這是與伴侶建立親密感最快捷簡單的方法。

性愛是強化伴侶親密關係的重要方式,在性行為期間,大腦分泌激素和神經化學物質主導身體的感受,其中被稱為愛激素的「催產素」,扮演重要角色。 圖/123RF

根據美國《預防》雜誌報導,除了借助荷爾蒙釋放,在性愛過程,你也可以採取額外的方式,更增進與伴侶的親密關係。

1.發出聲音
也許你覺得在床上應該有所保留,但在性行為中保持沉默,意味著錯過與伴侶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告訴伴侶,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如果更放得開,不妨發出聲音表達你正在經歷的快感,透過呻吟或渴望的言語,表達此刻你們正歡樂交融。

2.深呼吸
Cocharo說,與伴侶一起深呼吸能傳達愉悅的感受,並喚醒覺知。在「譚崔」密教中,教導人們一起深呼吸,創造更多聯繫與性興奮。

3.摒除一切干擾
把電視關掉,手機鈴聲、任何通知訊息都關閉,避免在性愛中分心,你與伴侶應該專注在對方身上。想一想,突如其來的鈴聲、電視播放的聲音,一點點的分心都會讓彼此的熱情冷卻。

4.把寵物請出房間
很多人和寵物一起睡覺,但當你準備和伴侶親熱時,最好把他們請出房間。即使寵物只是盯著你,也會是很大的干擾。「當你想凝望伴侶的眼睛傳達情意,卻發現寵物正盯著你瞧,熾熱的情欲恐會大受影響。」Cocharo說,把空間留給兩個人,至於寵物,待會再與他依偎吧。

5.讓床鋪成為神聖的地方
臥室應該是睡覺和做愛的地方,在床上使用電腦、手機,甚至把手機放在床頭充電,都會分散注意力,並剝奪與伴侶的約會時間。

6.親熱時張開眼睛
許多人在性行為過程中習慣閉上眼睛,但專家說,至少在部分時刻睜開眼睛,絕對是值得的。「神經科學研究顯示,當兩個人近距離凝視對方,緣腦(limbic brain,又稱情緒腦)會變得平靜,讓人體驗到更深層的交流。」Cocharo解釋。下次,不妨試著深情凝視對方,但當你發現氣氛變得尷尬時,就即時踩剎車吧。

7.計畫一個浪漫的夜晚
讓我們做個比喻,就像吃飯,並不是每餐都需要五道菜色,偶爾也可以吃吃速食,但快餐速食從來都不是好東西。相同的,「做愛時,不能每次都像吃快餐,偶爾也需要5道料理的豐盛晚餐,這需要時間努力規劃促成。」Cocharo說。偶爾點個蠟燭,加長調情和前戲的時間,這可以使性更愉悅,並加強伴侶間的關係。

2019年2月5日 星期二

「受益人」該怎麼填,才不會被扣遺產稅?


2017-02-08 | 小家庭 理賠 | 702262|

受益人

買過壽險、醫療險、意外險等人身保險的人,一定都遇過「受益人」不知道該怎麼填才好的狀況。

聽說不填也是由「法定繼承人」領取賠償金,那乾脆就不用填囉?「受益人」該怎麼填、賠償金究竟會怎麼分配,且聽MY83娓娓道來!

「法定繼承人」是誰?

根據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規定,法定繼承人(配偶為當然繼承,不列入排序)依序為:
一、直系血親卑親屬(子女/養子女/孫子女,但一旦子女/養子女繼承了,就輪不到孫子女輩的人繼承)
二、父母
三、兄弟姊妹
四、祖父母

「法定繼承人」保險金理賠分配比例

通常來說,當第一順位繼承者有人的話,就輪不到第二、第三順位以後的人領。
在理賠金1000萬、有配偶的狀況下:
1. 第一順位有人,則第一順位者和配偶均分。例如有三位孩子和配偶,每人均得理賠金250萬
2. 第一順位沒人,輪到第二順位時,配偶得1/2,其他由第二順位者均分。例如父母均在,則配偶獲得500萬,父母兩人均獲得250萬
3. 第一、二順位沒人,輪到第三位時,配偶同樣獲得1/2,其他由第三順位者均分。例如有2位兄姊,則配偶獲得500萬,其他兩位均獲得250萬
4. 第一、二、三順位沒人,輪到第四位時,配偶獲得2/3,其他由第四順位者均分。例如祖父母均在,則配偶獲得666.6萬,祖父母兩位均獲得166.6萬
5.如果第一到第四順位都沒人,則配偶獲得全部理賠金。

若沒有配偶時,則依照繼承順位輪下來,每順位裡面的人均分,但假如第一順位有人,就輪不到第二順位以後的人繼承了。

無指定「受益人」會被扣遺產稅

根據保險法第113條規定:「死亡保險契約未指定受益人者,其保險金額作為被保險人遺產。」所以即使不指定受益人,但真的不幸發生意外,理賠金也是照著法定繼承人的規則給予。可是保險法第112條又有規定:「保險金額約定於被保險人死亡時,給付於所指定的受益人,其金額不得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所以沒有指定受益人的關係,理賠金就會被算入去世的那位被保險人的遺產裡,還會被扣一筆遺產稅。

填寫多位指定「受益人」最有利

許多人填寫「受益人」時,喜歡只填配偶或是子女,但是倘若保險受益人比被保險人早去世,或是同時去世時,這筆保險金就無法由該受益人繼承,只能被算入遺產、扣一筆遺產稅後由法定繼承人繼承。因此建議大家填寫多位指定受益人,最後再寫上法定繼承人,確保萬無一失,就算第一順位受益人身故,其他順位受益人也能獲得理賠金,且不必被扣一筆遺產稅。

2019年2月3日 星期日

陳明宏—歸農,師法自然


2019年02月03日上稿編輯: 陳倢伃

文:鄭維鈞(北南分社社員),攝影:黃名毅

沿著蜿蜒於台南市郊的省道台20線公路, 層巒起伏的丘陵忽近忽遠,路旁的雜樹、刺竹與芭蕉葉間透著南國豔陽下一派的悠閒與靜謐,牛頭山農場就坐落在玉井這一片以白堊土為基底的山坡地上。這一天,農場主人同時也是合作社農友陳明宏開著曳引機在公路邊迎接,斗笠下露出雪白牙齒的招牌笑容,一邊駕車一邊揮手指引我們穿過路邊叢林間的水塘。總面積超過四公頃的農場正是由這一方水塘為起點,向內往山坡延伸,分區依照時令栽種各類蔬果,由警覺性高的土狗戍守每一區入口。

玉井的丘陵地形是牛頭山農場與附近農作區最好的隔離屏障。

為孩子的快樂童年  棄商務農

陳明宏從小就和務農的祖父母一起住在牛頭山農場上方的三合院,算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子弟,見證台灣農業數十年的變遷。原本農家生計主要依靠木耳生產,另栽種荔枝及芒果等果樹,卻因為政府加入WTO前後,大量開放農產品進口,東南亞低價木耳嚴重影響到在地木耳的市場競爭力,最終不得不停止生產。

陳家祖父明白靠天吃飯辛苦,農業所得偏低,且農人健康深受農藥戕害,總希望子弟好好唸書,別走上務農一途繼續吃苦。陳明宏起初也和大多數農村長大的孩子一樣,少年時代就到外地求學,當完兵留在都市裡工作,未曾動過一絲種田務農的想法。從通訊業到金融業,就這樣奔波了近10年,期間結婚生了兩個小孩,因為孩子的一句:「爸爸,你帶我們出去好不好?」讓陳明宏對居住在都市裡的孩子深感愧疚與不捨。回首自己小時候的三合院生活,似乎才是快樂童年的沃土,於是湧起返鄉務農的念頭。

陳明宏與太太黃惠怡為了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從都市返回家鄉玉井務農,透過合作社的共同購買,進行計畫性生產,並採友善環境的方式耕作。

2006年,陳明宏懷抱著斷捨離的心情回到牛頭山,當時家族裡的長輩已經離開人世,兒時居住的三合院早被恣意狂生的藤蔓所覆蓋,果園也都荒廢了。因為從小聽到大的農藥危害,他決心一開始務農就投入有機農業,於是先向農會貸款,開始一步一步打造友善土地與環境的有機農場。

類自然農法耕作 食物鏈抑制蟲害

依傍四周丘陵地,形成農場與外界的天然隔離帶,陳明宏以「類自然農法」的方式進行作物栽種,「因為我畢竟還是會施灑有機肥,但完全不用農藥,藉由生物間的『食物鏈』,來達成生態平衡和栽作收成。」陳明宏說明。

類自然農法栽種農作耗工費神,為了讓蒲瓜長得好,需經常整理藤蔓。

豌豆夾特別怕熱,2018年氣候恰巧又格外炎熱,連帶收成的產量也受到影響。
因為堅持不施灑農藥,栽作過程中的蟲害就成為最嚴峻的挑戰。第一年,他以為童年的荔枝樹應該還是多少有些產量,不料沒有除蟲的結果,讓紅蟲全都鑽進荔枝蒂頭,完全無法銷售。芒果則是被葉蟬、鑽心蟲和東方果實蠅破壞殆盡。後來決定栽種木瓜,又連續遇上莫拉克颱風和凡那比颱風,連續兩年無法收成;等到木瓜終於有收穫,透過社員引薦開始供應合作社,成為第一顆進合作社的產品,但好景不常, 出現了外來種害蟲秀粉介殼蟲,木瓜農幾乎束手無策。

陳明宏以有機方式栽種的粉豆清翠飽滿,嘗起來更是鮮脆甘美,很難與台灣人俗稱的「醜豆」產生聯想。「蟲害不僅會吃作物, 最嚴重的是接觸這些蟲皮膚會癢,難以忍受的癢。所以剛開始栽種作物時,一大堆毛毛蟲、夜盜蟲、紋白蝶,如果不處理,我們根本進不了田區工作。」陳明宏回想。

經過不同的嘗試和觀察,他發現只要保留雜草,讓螳螂、草蛉、蜘蛛達到一定數量後,他們自然就會把對植物有害的害蟲抑制下去。陳明宏最後找出了對付秀粉介殼蟲的方法,「就是把木瓜移出網室,自然有紅蜘蛛跑出來吃牠。

自然農法必須隨時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去解決每天發生的問題,讓務農生活相對豐富有趣。
滿足社員需求 形成生命共同體

陳明宏認為,生產者與合作社社員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產者必須設想如何避免造成合作社和社員的困擾,彼此關係的維繫才能長久。這當中包括品項和價格設定,既要考量社員的接受度,同時必須評估站所人員是否容易推廣。

由於牛頭山農場是經由「和諧有機農業基金會」驗證過的農場,其所生產的蔬果惟有合作社一個通路,在合作社的自主管理分類等級皆屬環保級。有機栽培的生產成本高出慣行農法許多,以金煌芒果為例,只要廉價的益達胺(殺蟲劑)就可以處理蟲害,但有機種植的話,葉子稀疏便結不了多少果,但若葉子繁茂,又會招來非常多葉蟬。

「有機種植光是處理葉蟬的成本就非常高,一週葉噴兩次葵無露等資材,要持續三個月。」他坦言,由於成本過高,一旦價格與市場差異過大,社員也無法接受,所以目前已經嫁接轉換成其他品種的芒果。

「最好的農作物就是生產者生產後,社員吃完還願意再回購。因此不是說我載貨跑一趟就沒事了,比如運送過程中是不是有影響品質的問題發生?然後是分裝過程、合作社運到站所的途中有沒有問題?社員帶回去的當下熟度如何?他吃下去的感覺是怎麼樣? 這一連串過程都是我要考量的。」

甘藍採收下來後,因為田間熱會加速老化,要先在冷藏庫預冷以防止質變,保持新鮮度。
比如大多數小朋友不敢吃軟爛的水茄,卻願意吃口感相對脆實的麻糬茄。許多社員都曾向陳明宏反映家裡的孩子只願意吃他種的麻糬茄,因而即使生產麻糬茄比水茄成本高,成長又慢,為了下一代飲食的均衡,也替家長解決料理茄子的困擾,他還是很樂意持續栽種供應麻糬茄。

「我喜歡社員來看一看我們是如何生產的,也會在臉書分享栽種的過程和農夫的生活。謝謝社員認同我們的理念,願意把農產品帶回去利用,讓我們可以用友善土地的方式繼續生存下去。」

在大自然中實驗 成立產銷班推廣理念

為了讓社員方便了解,陳明宏幾乎把所有作物生產過程與生長進度都公開在臉書;他也特別留意硝酸鹽的控管;並「盡量減少」使用有機資材所留下的碳足跡。「一般市場通路,採取大量生產,而且價格低廉,只要驗不出農藥就好。有機肥成本高,以市場上的產量和價格,農友若使用有機肥,絕對無法生存。但是,我們必須堅持友善土地的原則和精神,即便是資材也要選擇友善土地的製作方式。」

此外,陳明宏針對栽種品項及方法都不斷嘗試與調整,堅持保留1/10的區域來進行各種實驗。在芒果嫁接轉種的這段期間,便嘗試在未及收成的芒果樹下,和網室蒲瓜與粉豆間隔帶種植甘藍。短短幾公尺的植地落差,卻因為豆類生長的速度、丘陵地上不同區域的日照與遮蔭差異,而讓甘藍出現不同的生長品質與結果。

農場的金煌芒果已嫁接為西施芒果,尚需三年才能收成。果樹區間兼種甘藍,可貼補轉換期間的農場收入。而丘陵地的水資源珍貴,陳明宏在農場開始經營之前,就特別規劃一套「水循環系統」,透過蒐集各種水源(包括雨水循環和地下水的滲流)導引到農場入口的水塘,全區以滴灌帶方式進行灑水灌溉。

三年前,陳明宏找了一些當地的青農,成立產銷班,希望透過彼此的交流,可以影響慣行農友踏入有機栽培的領域。當然在傳統農村,農二代大多還是遵照長輩的農作方式,也都沒有去申請認證。「……但他們可以建立生產履歷,從改善用藥,到使用有機資材,逐漸替代掉他們原本使用的農藥……必須改變,才能找到未來的通路。」

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陳明宏憑藉這一份對土地的熱愛與堅持,一步一步克服,終究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農場採收時間
【芒果】6、7月採收
【粉豆、豌豆仁】12月至隔年5、6月採收
【皇帝豆】12月至隔年3月採收
【青椒】1至5月採收
【茄子、蒲瓜】全年皆可採收
【甘藍】冬季供應

※ 本文轉載自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9年1月,182期

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暖暖包一直搓「壽命會變短」 專家揭:冷掉還有妙用


編輯 呂家輝 報導

2019/01/29 21:03

專家建議用完的暖暖包別急著丟。圖/TVBS資料照

冬天冷氣團發威,不禁讓人雙手都快被凍僵,有些人將手伸進口袋裡保暖,有些人則選擇戴手套,更有不少人喜愛握著一包暖暖包,在手裡不斷搓揉磨擦。不過,專家解釋,暖暖包原理並非摩擦生熱,一直搓只會讓發熱時間變短,且用完的暖暖包不要急著丟,還有一些功能相當實用!

根據《良醫健康網》報導,台大化工博士謝玠揚在專欄中指出,拋棄式暖暖包的發熱原理是讓裡面鐵粉生鏽,因為鐵生鏽的過程會放熱,並藉由活性碳、蛭石、食鹽等,加速生鏽反應,因此暖暖包不用搓也會慢慢發熱,搓只會加速反應速度,讓暖暖包熱得較快。

而謝玠揚也表示,一般拋棄式暖暖包視情況可作用8至24小時,搓愈快就愈快熱,但發熱時間也會變短,一般可達到的溫度約40度至50度,若放進口袋裡加上搓揉,可以達50多度。

不過,謝玠揚也提醒,用完的拋棄式暖暖包不要馬上丟棄,裡頭的鐵粉雖已生鏽發熱完畢,但其中的活性碳與蛭石還是會繼續吸收水分,可將此放在鞋櫃、衣櫃中,幫助除臭和除濕。

破解迷思!一天一萬步,對身體不見得有好處


2019-01-24 作者 / 黃惠如文章出處 / 天下雜誌出版

破除健康迷思,但破除之後的正確方式為何?風靡一時的日走萬步原來是錯誤的,但憂鬱症相關醫療資料顯示,一天走太少步卻容易引發憂鬱。

為什麼有些人讓人猜不出年紀、不顯老?怎麼吃、怎麼動、怎麼睡、怎麼想,決定你老得快或慢。作者黃惠如曾任《康健》雜誌總編輯,也是《慢老》的實踐者。她彙整歐、美、日等最新的科學研究與醫學報告,加上身體力行,指出40歲後要從運動、飲食、睡眠、生活、防病、情緒六大基本面,搭配21天微運動,可以慢老一輩子。

一天一萬步,對身體不見得有好處

要活就要動,除了站起來之外,許多人用手機或穿戴裝置計算「每天萬步」的目標,但現在這個健康常識也受到挑戰。

《走不得》在日本出版三個月就突破七萬本,連日本廣播協會(NHK)都曾報導。本書作者青柳幸利,他在日本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擔任運動科學研究室室長,這本書甫上市便引起日本社會熱議,因為書中的論點,衝擊一般人「一天一萬步」的健康常識。

青柳室長花十五年、追蹤調查日本群馬縣高達五千人的研究直指,一天走一萬步非但對身體沒有好處,甚至會縮短壽命。

他在書中以旅館老闆娘得骨質疏鬆症為例,旅館老闆娘每天在旅館忙進忙出,一天很輕易就能達到一萬步,但都是不用抬起腳的小滑步,不具運動強度,加上整天在室內無法曬到太陽、紫外線不足,因此無法維持骨質密度。

更令人意外的是,他提出走太多,還對健康有害。年輕人一天一萬步不難,但一過四十歲,肌力與體力都降低,平常一天走不到兩千步,突然要達成一萬步,隔天疲累不堪。更慘的是,因為大腿股四頭肌衰弱,膝關節先發出哀嚎,甚至因為走太多導致膝關節疼痛,還沒找回健康,先到復健科報到。

這些身體發出的警訊,就是走太多的證據。運動過度,造成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上身。對於已經動脈硬化的人適度運動有益健康,但過度運動則讓血管提前老化。

無獨有偶, 在地球另一端,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哈格(Greg Hager)博士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年度大會上提出,無論是用計步App 或其他穿戴式裝置,設定一天一萬步為健康目標,都是弊大於利。因為對某些人如老年人,在生理上做不到,從而造成傷害;但對某些人一萬步運動量又太低。「一萬步為什麼重要?一萬步有多大?」他在大會上質疑。

走路步伐比平常大十公分,就能鍛鍊肌力

那到底該怎麼走才能維持健康又不傷身?青柳室長提出解方。他認為,運動要兼顧量與質,因此他提出走路黃金定律,也就是「每天走八千步,加上二十分鐘的中強度運動」。

因為過去關注在「步數」,那只是量,應該強化運動品質,就是運動強度,透過強化運動強度,刺激骨質與肌力。他提出的中強度運動,可採深蹲、快走、爬樓梯等,每天連續二十分鐘,或累積加起來二十分鐘皆可。

中強度運動之所以重要,因為減肥除了需要有氧運動,鍛鍊肌肉才能提高基礎代謝率。就算不去健身房,日常生活也能打造健身效果。例如走大步一點、快一點,爬樓梯時爬兩階等,就能鍛鍊到大腿肌群。

他的同事、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金憲經,則將走路的黃金定律理論「落地」,提出只要走路步伐比平常大十公分,就能加快速度,增加腳跟接觸地面的壓力,就能鍛鍊肌力。

此外,前面提到那份長達十五年的追蹤資料,還為青柳室長帶來其他的啟發,包括憂鬱症。

他也發現,這份調查中,罹患憂鬱症的人幾乎都有兩個特徵,一是每天走不到四千步,第二幾乎完全沒做中強度運動。因此他建議,若想預防憂鬱症,每天要在陽光下走四千步。因為憂鬱症的人幾乎日曬不足,體內生理時鐘混亂,作息不正常;而中強度運動能讓體溫上升,能強化睡眠品質。

健康慢老就要動,但動得聰明、動得對,才是長久之道。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這東西可改善室內空品!研究:PM2.5濃度差1.49倍


2019-01-29 11:22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許多人會在家中種植盆栽盼改善空氣品質,這確實有效。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顯示,種植盆栽的家庭,空氣的細懸浮微粒PM2.5的濃度比沒種盆栽的家庭低,兩者最高相差1.49倍,相關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莊凱任、副教授莊校奇等人找來60個家庭進行研究,其中30個家庭在家種植8至21盆的黃金葛或虎尾蘭,另30個家庭種植2盆以下或未種植盆栽,後者種植的植物類別就不太一定。研究團隊觀察監測兩組家庭的空氣品質。

結果發現,兩組家庭內所測得的PM2.5濃度平均相差1.29倍,夏季時更可差到1.49倍,擺放8盆以上盆栽的家庭平均濃度為9.7(微克/立方公尺),擺放盆栽少於2盆的家庭則為14.5(微克/立方公尺)。這顯示植物猶如自然的空氣清淨裝置,可過濾PM2.5。

不過室內溫度過高或通風不佳時,空氣品質也會打折扣。上述研究看見,氣溫達攝氏30度以上時,盆栽種得多的家庭臭氧平均濃度達59.7ppb,而沒有盆栽的家庭較低、為36.2ppb;不過兩個數值都在安全標準值範圍(70ppb)之內。莊校奇解釋,這是因為植物行光合作用時會產生芬多精,芬多精會經過光化反應,與空氣中其他氣體有機物反應形成臭氧。

那麼,該怎麼種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莊校奇建議,台灣夏季氣溫多在攝氏30度以上,難讓植物維持在較低溫度的環境,不過像是黃金葛、虎尾蘭等植物只需要「半日照」,給它們曬半天太陽,另外半天則用窗簾或其他隔熱方法減少它們的陽光照射,就能有效降低盆栽產生的臭氧。

另外,空氣清淨機搭配盆栽種植效果最佳,因為空氣清淨機的氣流難到達建築內的每個角落,這時擺放在角落的盆栽就能起作用,相輔相成淨化室內空氣。

長期暴露於空汙帶來的危害甚鉅,莊校奇近期另篇動物實驗,讓成年大鼠暴露在大台北地區的空氣中,其PM1濃度約為16.3(微克/立方公尺)。結果發現,暴露3個月的大鼠短期記憶下降,暴露3到6個月的大鼠的腦部體積增加、腦水腫風險上升。這個結果反映,空汙會提升腦部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恐增加神經退化疾病風險。

莊校奇說,政府應致力在法規與政策面管制汙染源,民眾則應注意每天的空氣品質資訊,空氣不好時減少外出時間,外出時配戴口罩隔絕能隔絕的髒汙。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不止富可敵國 這26人財產等於世界較窮38億人所有的財富


2019-01-21 09:06

世界首富亞馬遜老闆Jeff Bezos。(法新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即將開幕,非政府組織Oxfam同步發布一份全球不平等程度的年度報告,其中財富不平等鴻溝擴大,全球26位頂級富豪所擁有的財富,等於相當於全球一半(約38億人)較貧困人口所擁有的財富。

綜合媒體報導,Oxfam發布認為,2018年富者越富的程度加重,在2017年,43位頂級富豪財富的總額,等於全球一半較貧窮人口的財產總額,但到2018年,減成26位,代表著全球財富往富有者階層嚴重傾斜。

依據報告,全球億萬富翁的財富在2018年增加了9000億美元,相當於每天增25億美元,但全球50%較窮人口的財富減少11%,而預估約有7.8兆美元的財富被隱藏,沒有繳稅,若按稅入及稅收比例來對照,全球富有族群交的稅甚至不如全球最窮10%人口的交的稅。

這份報告主要是依富比士雜誌和瑞士信貸銀行所發布的財富數據,而根據相關數據,目前的全球首富是亞馬遜老闆Jeff Bezos(貝佐斯),去年財產達到1370億美元(約4.25兆台幣)。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男童早餐喝豆漿中毒身亡 自煮豆漿一定要注意這件事!


2019-01-18 12:16元氣網 綜合報導

豆漿是常見的養生飲品,有些人為了省錢或食安考量,會買黃豆在家自己煮,但是自製豆漿要特別注意煮熟了沒,若是喝下沒煮沸的豆漿,可能危及生命。

豆漿和油條。業者提供

綜合陸媒報導,王媽媽平常有自己在家煮豆漿的習慣,有一天兒子早上趕著去上學,王婦急急忙忙煮了碗豆漿給他喝,孩子到學校後卻出現呼吸困難、胃脹嘔吐的症狀,症狀急遽惡化,沒多久進入休克狀態。

老師趕緊把男童送醫,但是他到院沒多久就被醫師宣告死亡,媽媽無法理解為什麼早上還活蹦亂跳的孩子,突然就離世了。醫院解剖遺體釐清男童的死因,發現疑似是媽媽早上煮的豆漿未徹底煮沸所致。

健康微信公眾號「三甲傳真」指出,未煮熟的豆將對人體有害,豆漿裡有一種叫「皂素」的成分,會讓人產生腹瀉、腹痛、嘔吐等症狀,大量的皂素會讓人失明,嚴重甚至致死。另外生豆漿裡含抗胰蛋白酶,會降低胃液消化蛋白質的能力,只有豆漿完全煮沸到100度,才能消除這些有害元素。

豆漿中毒潛伏期短,中毒30分鐘就會發作,早期症狀和腹瀉類似,尤其兒童中毒症狀更會快速惡化,如果早期沒即時搶救,就會導致孩童死亡。

豆漿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如何判別豆漿煮沸沒?

很多人會用「水煮開」的標準來判斷豆漿,當豆漿出現泡沫就以為是沸騰,但這其實是「假沸」,當豆漿加熱到80~90度,皂素會受熱膨脹產生大量泡沫,如果這時以為已煮沸,但這時豆漿已含有大量的皂素。

如果平常在家自製豆漿,煮到沸騰後轉小火繼續煮沸5分鐘,才是完全煮熟;如果是用豆漿機,最好在煮沸後倒到鍋裡再煮上幾分鐘,這樣比較保險。

適量的皂素具抗疲勞、抗衰老的功效,但同時也是一種溶血劑,會刺激胃腸黏膜,引起噁心嘔吐、頭暈腹脹等症狀,還會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長壽有原因!全球百歲人瑞 日常生活都有「這項」共通點


2019年01月10日 20:19 中時電子報 林毅/編輯、康健雜誌/文

養生方式千百種,但你知道嗎?全世界許多百歲人瑞,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園藝。園藝降壓、帶來好心情,就連罹患老年癡呆症的比率,都比不做園藝的人低了36%。

研究全世界5個長壽地區,著有多本關於「藍色區域」(Blue Zones)的作家布特尼(Dan Buettner) ,對於長壽區的居民之所以長壽,他歸納了許多共同的生活環境和習慣,包括都有很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每天運動以及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方式。

這五個長壽區分別是日本的沖繩、哥斯大黎加的尼科雅(Nicoya)、希臘的伊卡里亞(Icaria)、加州的洛馬林達(Loma Linda),以及義大利的薩丁尼亞(Sardinia) 。

布特尼還發現,這5個地區的人,還有一項意想不到的共同嗜好:園藝。這5個地區的每一個住宅區,居民都喜歡一輩子養花蒔草,一直到8、90歲甚至更老,都還一直在拈花惹草。

當個綠手指,直的有助於你健康活到100歲嗎?

園藝是好情緒直通車

戶外體力活和長壽的相關性大家都知道,而園藝又比一般純體力活更能達到長壽的目的。「園藝不那麼粗重,是比較可以讓人常常做、長久做的體力活,」布特尼指出,喜歡從事園藝的人活得比較久、壓力比較小,是有證據的,已經有很多研究證明,園藝對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最新的一份研究,來自荷蘭。研究人員要求參加研究的人做壓力測試,然後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在室內讀書,一組在戶外做園藝,時間都是30分鐘 。讀書的那一組,讀後再做壓力測試,結果都說自己的心情變壞了,而做園藝的那一組,不但壓力荷爾蒙氫化皮質酮降低了,而且都說他們感覺情緒都變好了。

澳洲研究人員則是研究60歲的男人和女人,發現長期從事園藝活動的人,老年癡呆的比率,比不做園藝的人低36%。

此外,全球還有多項針對癡呆、阿茲海默症等老年認知疾病所做的初期研究,結果也指向園藝能夠延緩這類疾病的惡化。比方說,在戶外做園藝時的陽光和新鮮空氣,有助於讓患者感覺心情平靜,花花草草的色彩和觸感,又能夠刺激患者的視覺和觸覺

世界上沒有不老仙丹,但科學實驗證明,園藝確實可以提升我們的老年生活品質。就算是在水泥叢林的都市裡,在陽台上種些花草,都是把大自然帶到日常生活的好法子。

讓大自然滋養你吧

園藝的功效,還不只是有助身心健康,它還可以延年益壽。夏威夷大學教授威考克斯(Bradley Willcox)研究沖繩的人瑞,也發現當地的人瑞從年輕到老,一直都擁有自己一方小小的院子,長年養花蒔草。

威考克斯指出,園藝可能不是直接導致長壽,而是有助於提升和強化會讓人長壽的某些原因,比方在沖繩,人們常說想健康長壽,必須要有活著的動力,「而園藝是讓你每天有動力起床的原因。」

此外,沖繩人很重視高密度和高品質的鄰里關係和社會連結,大家經常會在市場碰頭,把自己種的花草植物拿到市場上賣,分享最近做園藝的成果,「這相當有助於人們感覺腳踏實地而且相互連結,」威考克斯

人與人之間有連結很重要,人與自然的連結也很重要。一項哈佛大學的實驗證明,經常被綠意包圍的人,活得比較健康比較久,罹患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的風險也比較低。這也是為什麼,蘇格蘭已經有醫生開始使用在大自然裡散步的療法治療高血壓、焦慮等疾病。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