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鞋子穿不對其實很傷腳!足病醫生傳授4招穿鞋指南

2020-09-07 17:16常春月刊 常春月刊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出遊逛街回來覺得腳痛,這有可能是穿錯鞋了!足病醫生Joy Rowland博士指出,不論任何鞋款「合腳」非常重要!一雙鞋越適合你的腳,身體的其他部分就可以更省力,甚至減輕腳痛,防止未來的足部問題,因此明智地選擇適合的夏季鞋款,讓你走的輕鬆又不累。

明智選擇鞋子 增加行走舒適感

天氣悶熱,許多女性都會穿上涼爽的鞋子讓腳趾透透氣,像是夾腳拖、高跟鞋、楔形高跟鞋、網球鞋、平底鞋款等。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有些夏季的鞋子對腿、腳、脊椎的健康並不是最好的,甚至會讓腳部不舒服。儘管如此,足病醫生Joy Rowland則認為,鞋子並不是完全導致足部問題的唯一原因。她強調,很多足部問題是遺傳,甚至基因的影響力比穿鞋更大。雖然基因不能改變,可以明智地選擇鞋子,偶爾換雙鞋,絕對可以避免一些陷阱,增加行走的舒適感。

夏季挑鞋指南 保護足部健康

至於,該如何在夏季保持足部健康呢?依克里福蘭醫學中心,Joy Rowland博士提供建議以下夏季的穿鞋指南:

1.少穿夾腳拖:夾腳托適合短時間穿或偶爾穿,每天穿會加重腳部問題。若想穿夾腳拖可選擇厚底、足弓支撐的款式來減緩緩衝,以減少對腳的影響。

2.平底鞋增鞋墊:如果需要大量的步行,平底鞋不是長期穿出門的最佳選擇,想要穿平底鞋,盡量選擇一雙底部有足弓支撐和緩衝鞋墊的平底鞋。他解釋,因為當底鞋過於平坦時,足弓傾向於下降,這會導致腿部向內旋轉,一旦膝蓋開始轉移,臀部也會移動導致姿勢不正。

3.變換高跟鞋高度:每天穿著高跟鞋使人體重心向前移動,很可能會導致下背部疼痛。此外,膝蓋承受額外的壓力還會導致關節炎。他說,如果真的要穿更高跟鞋,盡量避免一直穿著同一高度的鞋,以免造成後腿和跟腱變得緊繃,也許試試楔形高跟鞋能夠提供更好的支撐。

4.運動鞋支撐力好:穿一雙好的運動鞋有助於支撐你的雙腳。不過,當心那些只注重設計而不注重鞋底的時髦運動鞋,小心質量低、透氣性差可能導致腳部出現異味或出汗等其他問題,尤其在夏季氣溫較高的情况下。

穿雙合腳的鞋子 減輕腳部疼痛

Joy Rowland表示,不論任何鞋款「合腳」是非常重要的!一雙鞋越適合你的腳,身體的其他部分就可以更省力,甚至減輕疼痛,甚至預防未來的足部問題,因此明智地選擇適合的夏季鞋款能讓你走的輕鬆又不累。

參考資料:

The Best Summer Shoes for Your Feet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長者每天逾3500步延緩認知衰退 最愛走路國家是它


2020-06-21 17:22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新研究發現,相較於每日步行少於3500步,平均75歲的台灣長者日步行3500到6999步,2年後認知功能衰退比例少43%、憂鬱比例少16%;每日行走超過7000步,認知功能衰退比例減少57%、憂鬱比例減少29%。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健康研究所教授古博文表示,台灣民眾日行步數在世界排名並不理想,建議成年人或老人每天至少走4000步,若能日行7000步以上更佳。

彰師大與台灣體大、台北市立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等團隊合作,分析285位平均75歲台灣老年人連續七天計步器資料,並追蹤他們兩年後的健康狀況,得到上述顯著結果,並且分別獲得兩份國際期刊的接受和刊登。

古博文表示,美國大型全國研究已發現每日步行7500步可顯著降低死亡風險,另有日本和英國研究也看到每天步行約7000步以上,可降低死亡風險達五成到九成。這次台灣研究則進一步證實長者日行3500步以上,有助於延緩認知衰退、預防憂鬱,若能日行逾7000步效果更好。

古博文表示,其實最近美國大型研究已發現,成年人步行的健康效益與年長者類似,不過台灣民眾的整體生活型態,仍是偏向靜態,令人擔心。2017年發表於權威期刊《Nature》的研究,以蘋果手機內建加速規資料,分析橫跨五大洲111國、高達71萬7527位15歲以上民眾超過一年的步數,結果發現,全世界步數最高為香港人(日行6880步),第二名為中國(6180步)、第三名烏克蘭(6107步),台灣排名第26(5000步),一般定義「靜態生活」就是小於每日5000。

古博文表示,如果整天待在家裡或辦公室從事靜態工作,通常一天下來不會超過3000步;常需要走動的服務業,或每天通勤過程累計走路達30分鐘,才有可能走到7500以上。台灣民眾生活型態仍偏靜態,需要更努力養成規律的身體活動習慣,每日步數很容易取得,可以透過穿戴科技產品監測,很適合作為自我健康管理參考。

古博文提醒,以上研究所得建議是針對健康成年人,步數不一定要達到萬步,就有助保健,但若是有減重或血糖控制等其他需求者,需要另評估其目的及其所需運動量。另外,走得多比走得快重要,根據美國成人與老人的研究發現,不論是中高強度或輕度的步速,都有助於降低死亡風險。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英大腦研究】長期思想負面增痴呆風險 港學者:可訓練大腦改變習慣


更新時間 (HKT): 2020.06.09 15:16

【新增動新聞】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若人常常抱有負面思想,會令腦部積聚潛在導致阿茲海默氏症的兩種蛋白、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增加日後患失智症的風險,研究人員建議民眾可透過不同的方式,例如冥想、想像自己已達成所有人生目標或培養感恩心「訓練大腦」,在香港提供類似心靈課程的學者解釋,冥想、想像或培養感恩心等方式可以刺激大腦平常沒有使用的部份,從而改變負面思考的習慣,讓思想變得樂觀和健康。

研究團隊向超過350名55歲以上人士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記錄他們的負面思想行為,例如反覆思考過去、擔心未來等。其中約1/3參與者會接受腦部正電子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量度他們的「Tau蛋白」(tau amyloid)及β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兩種蛋白均是阿茲海默氏症的主要成因。結果發現,長時間思想負面的人士會積聚更多這兩種蛋白,他們記憶力更差,認知能力亦下降。

精神科醫生及倫敦大學學院精神健康學院高級研究員馬錢特(Natalie Marchant)說:「我們發現反覆負面思考,或成為失智症的最新危險因素。與其他探討抑鬱症、焦慮症與失智症風險的研究放在一起,我們預期長期的消極思想可能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神經內科醫生艾薩克森(Richard Isaacson)說:「這是首個反映消極思想,與阿茲海默氏症的病理有生理關係的研究,這讓醫生以更準確的方式去審視風險,及制訂更個人化的治療。很多有風險的人士,都不知道擔憂及反覆負面思考會直接對腦部有害。這項研究很重要,會轉變我治療病人的方式。」

研究人員建議民眾可透過一些訓練促進積極思考,減少消極思想。不同研究均指出,有方法可以像鍛鍊肌肉一樣,「訓練大腦」樂觀地思考,例如冥想,有研究發現,每天冥想30分鐘,只要持續兩周可為大腦帶來科學可以量度的改變。另外亦有研究指,其中一個增加樂觀情緒的有效方法,是「想像最好的自己」(Best possible self, BPS),想像自己在未來達成所有人生目標及解決所有問題。另一種技巧是培養感恩心,每天花數分鐘時間記下感恩的事情,改善對生活的看法,另外列出正面的經歷,也有助激發樂觀情緒。

香港的慈山學院與加州柏克萊大學的至善科學研究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 at UC Berkeley)共同研發一系列與研究建議類似的「心靈照護師」(Spiritual Care Training, SCT)課程,訓練大腦變得柔軟、正面、提升神經可塑性,活出持久幸福的生活。學院高級教育主任劉善宜博士接受《蘋果》訪問時解釋,腦部訓練是一系列有系統的訓練,讓腦部針對去想某種事物,從而激活腦部特定的部份,重整神經路徑。如果要激活腦部,就需要高度專注的能力,所以可透過冥想以達致高度專注。除了專注力,其餘的腦部訓練方式亦包括訓練觀察力,觀察情緒起伏及身邊的正向事物等。

劉博士建議初學者可嘗試一些簡單訓練專注的練習,「禪修時專注自己的呼吸、食飯時專注於食物及咀嚼、行路時專注在腳的感受、呼吸時專注空氣的進入和呼出」,訓練自己不被其他情緒及外間事物干擾,從而打破舊有的思維模式,以另外一種思考途徑體驗日常生活習慣。至於研究指民眾可透過「想像最好的自己」(BPS)去增加樂觀情緒,她建議可設立一些短期和實際的目標,讓自己即時感到舒服。「例如在工作上遇到很大壓力……可想像自己身處舒服的環境……很寧靜不受其他人的干擾」,她亦認同學習觀察生活上值得感恩的事情也是一種訓練,「去想一些平常不會去想的事情(感恩),每天花幾分鐘去想,自然會運用(腦部)平常沒有使用的部份」,以上的訓練都有助改變負面思考的習慣,促進積極思想。

記者 梁倬銘/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無法一覺到天明?30歲後即正常老化 9成無關失眠


2020-02-29 00:07聯合報 文╱陳雨鑫

「年輕時,躺下去就能秒睡,現在不只輾轉難眠,而且睡不了幾小時就又醒了」,55歲陳媽媽無奈地到診間,希望醫師能開立安眠藥,讓她能像年輕時一樣躺下就能睡。這種例子幾乎天天在醫院上演。

「睡眠老化是正常現象,許多卻誤認是失眠找上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黃守宏說,臨床上近9成患者常拿現在睡眠狀態與年輕時比較,以為是疾病引起失眠,其實不然。

黃守宏說,30歲以後,睡眠開始老化,隨著年紀增長,這是不可避免的「老化趨勢」。他解釋,睡眠老化平均從30歲到35歲開始,初期症狀是睡到半夜醒來,或早上在固定時間起床,即使那天是假日,也沒辦法睡得更久。

隨著年紀增長,睡眠老化現象愈來愈明顯,除了總時數降低,慢波睡眠(即深層睡眠)也逐漸減少,睡眠效率(睡著時間除以躺在床上時間)也會變差,當70歲時,幾乎所有人都有睡眠老化。

不過,民眾對睡眠老化及失眠的認知不足,許多人對睡眠期待過高,年逾50仍希望睡得和20歲時一樣好,可從晚上9點睡到隔天下午2點,不了解睡眠老化是正常老化,認為「失眠」找上門。

黃守宏說,人必須服老,30歲以下的年輕人,總睡眠時間約在5到8小時就足夠,30歲以上平均約需7小時,65歲以上僅需要5到7小時,有些長輩只要4小時就能睡飽;根據英國研究,人類每天睡7小時是最有效率的睡眠。

因此,當55歲的陳媽媽逼自己每天一定要睡滿7小時,每天準時躺在床上卻輾轉難眠時,內心就會開始出現「自己是否生病的疑慮」。

黃守宏說,面對睡眠老化卻自認失眠的患者,初步可調整睡眠型態,像是先訂出睡眠時間,假設每天7點起床,就可以訂12點睡覺、7點起床,無須每天11點就躺在床上逼自己睡覺,反而增加焦慮感。

年紀愈長,生理時鐘也建議應該要固定,訂出睡眠時間後,以12點入睡、7點起床為例,最早12點睡,最晚7點一定要起來。黃守宏說,最早12點睡的意思是,當晚上12點時,自己身體還沒有感到疲累,可以等到自己疲累時再休息,延後到凌晨1點都沒問題,但最晚一定要早上7點起床。

黃守宏說,即使當天感到疲累,當天晚上睡眠債也會立刻釋放,像12點以前就會想睡,但是一樣地隔天必須要準時7點起床,這樣才能維持良好的睡眠生理。

洗手少做1個動作 研究發現:細菌量增84%


綜合報導/穆簡

研究發現,洗手後如果沒有完全擦乾,細菌數量可能不減反增。(Shutterstock)

更新: 2020-02-27 11:11 AM

預防武漢肺炎感染,除了戴口罩外,洗手是最有效的方法。不過很多人洗完手,只是隨便擦一擦了事。研究發現,洗手後如果沒有完全擦乾,細菌數量可能不減反增。

2010年,振興醫院做了一項研究,請20個志願者用不同方式洗手,比較殺菌率。結果發現,洗完手後如果沒有立刻擦乾,手上的細菌量反而比洗手前增加84%。

這是因為,自來水、肥皂含有細菌。譬如自來水中可能含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肥皂暴露在空氣中也可能沾染病菌。

研究還發現,如果洗手後用拋棄式紙巾擦乾,細菌數會減少50%。

該項研究主持人、振興醫院臨床病理科醫檢師呂旭峰說,這個研究並不是推翻洗手的重要性,而是告訴民眾「正確洗手」的觀念。許多人洗完手後,只是甩一甩雙手,隨便在衣服、褲子上擦一擦,或讓手自然陰乾。這樣無法發揮洗手殺菌的效果。

前台灣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更曾指出,手的指甲縫、指紋溝槽和掌紋容易藏汙垢,雙手如果潮濕帶水,容易沾上衣服、物品表面或空氣中懸浮的細菌。

在洗手時,應該仔細揉搓雙手,特別是指縫、指甲縫、掌紋、虎口的部位非常關鍵。洗完後,用拋棄式紙巾或毛巾仔細擦乾雙手的各個角落。若使用毛巾擦手,要注意經常清洗毛巾並晾乾。◊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飯後不能吃水果也不能直接躺下?營養師破解迷思 分享


2020-02-27 14:49 元氣網 爆炸營養課堂

防疫期間,天天宅在家裡,很多人和父母過上了久違的“長期居住生活”。這確實也是個很難得的機會,能讓我們好好的陪​​伴一下老人家,但同樣也會有很多的煩心事。

最近就有很多人向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吐槽,父母總會想辦法糾正他們的生活習慣,尤其是一些飯後的行為。

比如說飯後不讓吃水果,也不讓立馬躺下,更不讓我們直接去洗澡。那麼這麼說法都是真的嗎?下面和大家好好說一下:

飯後能不能吃水果,可能是被討論最多的,畢竟太多人在生活中有這種習慣。雖然不少人都親身體驗過,飯後吃水果確實會有些難受。

但實際上,這只是因為你在已經吃飽的情況下,繼續食用了飽腹感比較強的水果,和飯後這個時間點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你只吃了6-7分飽,胃裡還有空間,飯後吃一些水果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而飯後不能躺下,是說這樣不利於消化。其實有些人在公司吃完午飯之後,也會盡量選擇趴著午睡,同樣是怕躺下睡對腸胃不好。

殊不知,趴著睡反而會傷到頸椎和眼睛。而躺著睡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完全可行的。除非你是反酸問題比較嚴重的胃食管逆流病人,那就最好飯後2小時之後再平臥。

至於飯後不能洗澡,也在民間流傳已久。可事實上,只有在心腦血管方面有問題的朋友不建議這樣做,很容易出現在浴室裡發生頭暈的情況。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基本不會受到影響。

此外,民間還有很多的“飯後禁忌”,但對於絕對大數的健康人士來說,真沒有那麼多講究:

有人說飯後不能散步,但有句老話叫做“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飯後散步可以幫助降血糖,絕對比飯後不動要好得多;

有人說飯後不能喝茶,但其實只是不建議喝濃茶而已。正常飯後喝些茶水,並不會沖淡胃液,也不會影響到蛋白質的吸收;

還有人說飯後不能刷牙,這完全就是懶人在找理由了。吃完飯後刷牙清潔一下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牙膏中一般還含有氟元素,還能讓牙齒更堅固。

當然啦,飯後也不是想怎樣就怎樣,有兩件事確實不建議大家做,那就是開車和劇烈運動。飯後往往會比較睏,開車的話可能會比較危險。而飯後劇烈運動,很容易出現岔氣的情況。

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茶的第一泡要倒掉?「單寧」才是泡出回甘好茶的關鍵


文章列印 示範/蔣馥竹 資料提供/朱雀文化 2020/02/02

編按:好茶的第一泡不能喝?其實不是這樣的。好的茶葉會泡出苦澀,完全是手法的問題,泡茶可別再胡亂倒入熱水!沖泡茶葉、茶湯各有學問,平常在家稍微細心一些,就能泡出回甘香醇的好茶喔!

沖泡茶葉 4 步驟

材料水(88 ~ 90℃)160c.c.、茶葉3g

步驟
1

將熱水倒入杯中。

2

茶葉倒入濾茶器,輕輕放入熱水中。

3

靜置等待約5分鐘,也不要攪拌茶葉。

4

迅速將茶葉離水,不要猶豫。用小容器快速地承接茶葉可能滴入茶湯裡的殘液,那是充滿澀味的單寧。

沖泡茶包 3 步驟

材料水(88 ~ 90℃)160c.c.、茶包 1包

步驟
1

將熱水倒入杯中。

2

茶包輕輕放入熱水中。靜置等待約5分鐘, 也不要扯動茶包。

3

迅速將茶包離水,不要猶豫。用小容器快速地承接茶包可能滴入茶湯裡的殘液,那是充滿澀味的單寧。

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推特瘋傳「18睡姿」圖 專家解析最健康的姿勢

 
2020-01-28 23:55:0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推特網友艾倫·貝爾(Allan Bell)分享18種睡姿的照片,短短不到10天,已有接近1萬3500個讚,並有約1500次轉發,讓到底怎麼躺才睡得好的問題變火熱。

根據《鏡報》報導,艾倫在推特上貼出一張「18睡姿圖」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網友們紛紛公開自己的睡覺習慣。然而到底怎樣的姿勢才是符合健康的好睡姿?

《如何睡得很好》一書的作者尼爾·史丹利(Neil Stanley)表示,41%的人習慣側身蜷著的「胎兒睡」,這也最為常見,但仰臥才是最理想的睡法,可以減輕肌肉與關節負擔,但可能不適合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而趴睡對身體不太有好處。

睡眠顧問山米·瑪戈(Sammy Margo)也表示,趴睡是深度休息的最差睡姿。同時他建議習慣側睡的人可以在兩腿間放一個枕頭,這樣能使兩片臀部對齊,才不會有背痛的問題。而習慣仰睡的人可以在膝蓋下放枕頭,這樣能減少身體的拉張,「能延緩皮膚老化,還可以讓晚霜的吸收更好。」

推特網友艾倫·貝爾(Allan Bell)分享18種睡姿的照片,短短不到10天,已有接近1萬3500個讚,並有約1500次轉發。(圖擷取自Allan Bell推特)

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蝦頭能不能吃?營養師:蝦子真的需挑掉是這2部位


元氣網 爆炸營養課堂 2019年12月12日 17:02

外面餐館時常能見到大蝦,但是對於蝦頭能不能吃,一直都很有爭議。有時候煮全蝦,我們經常會把蝦頭摘掉不要,但是也不乏拿炸蝦頭當作一道菜的做法,蝦頭炸完之後香酥可口,一口吃下去,外酥裡嫩,十分美味。

大家普遍覺得蝦頭比較髒,那麼為什麼還有炸蝦頭這種菜呢?

蝦頭裡面還有一種黃黃的東西,很多人認為那是蝦的排泄物,是髒東西,所以不能吃。

其實,那並不是蝦的排泄物,而是蝦的卵巢,裡面黃黃的東西成熟之後就會變成蝦籽,所以是可以吃的。

但正因為是蝦的卵巢,所以非常容易富集重金屬,蝦如果生活在重金屬含量很高的水裡,就會把重金屬都富集在頭部,所以蝦頭的確是有風險的。

但是大家要知道,正規餐館使用的食品原料,應該是有養殖要求的,不會使用重金屬超標的水域養殖。

大蝦身上真正不能吃的地方是蝦腮和蝦腸,這兩個地方才是蝦進行過濾食物和排泄的地方,一般會有一些排泄物殘留,蝦死後還會有細菌滋生,蝦鰓在頭部靠近口器那一側,蝦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蝦線。

所以,如果是正規養殖的蝦,蝦頭完全烹飪熟,是可以吃的,飯館裡做的炸蝦頭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都會把蝦鰓去掉。

此外,在烹飪的時候,大家最好把蝦線挑出來,如果沒挑出來但把蝦徹底做熟也是可以吃的。煮蝦的蝦頭口感沒那麼好,可以不用吃,一定要吃的話,注意把蝦鰓去掉。

還要提醒大家,雖然正規的油炸蝦頭可以放心吃,但油炸蝦頭的用油量高,大家要限制一些,少吃一點才好,以免產生脂肪攝入超標的情況,危害我們的心血管健康。

另外,醉蝦是整個蝦一塊做的,最好不要吃蝦頭,因為醉蝦沒有經過高溫烹飪,讓醉蝦帶有非常大的安全隱患,如果蝦身上有比較頑強的致病微生物,或者含有能夠寄生在人體中的寄生蟲,被人吃下去以後會造成很大的健康危害。

2020年1月25日 星期六

一個人要睡幾小時才正常?這件事是觀察指標


2020-01-25 00:18三民書局 江秉穎/中山醫院、康寧醫院耳鼻喉科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

睡眠需求大致呈現鐘形分布,大部分人的睡眠需求是七個半到八個半小時,少數人需求量會大於八個半小時或少於七個半小時。就像吃飯一樣,有些人吃兩碗才會飽,有些人吃半碗就飽了,睡眠需求的長短並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只要起床後精神飽滿,整天的精神狀況充沛或工作能專注,這樣就表示睡眠足夠了,無須執著於一定要睡滿八小時。

睡眠時間與年齡息息相關。嬰兒一天有二十個小時都在睡覺,睡眠時間會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短,到成年之後,就會縮短為七個半到八個半小時。隨著年齡越長,有些人會覺得老年人的睡眠需求比較少,但其實並不會比較少,只是晚上維持整夜睡眠的時間會比較短,白天則會打瞌睡,所以一整天加總起來的睡眠時間,並不會比年輕時少很多,只是睡眠的時段會比較破碎、不連續,快速動眼期的比例也會有變化。

睡眠時間與死亡率也有關係,雖然還沒有直接證據顯示睡眠少到什麼程度會導致死亡,但可以確定的是,睡眠過少會無法讓身體獲得充分的休息,器官的受損與負擔無法修復。至於睡眠過多會提高死亡率,可能是因為在睡眠中有一些問題,例如睡眠呼吸中止患者,睡越久缺氧時間就越長、心臟負擔越重,發生心臟病或高血壓的機會就越高。所以睡眠時間過少或過多,死亡率都會增加,但兩者的誘發原因是不一樣的。

(本文選自三民書局出版《一級睡眠術:睡眠權威親自傳授的好眠祕訣》)

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人體塑膠微粒是「喝下去的」!專家曝「83%自來水」受汙染...瓶裝水更慘


2020年01月11日

記者林妤柔/綜合報導

環保風氣興起,越來越多人開始自備餐具、吸管、購物袋等,但減塑可以從最基本的喝水做起。醫學院藥理學教授潘懷宗表示,很多人口渴會選擇買瓶裝水,但其實瓶裝水的塑膠微粒是自來水的22倍,建議口渴時用水壺裝,對健康的危害較少,同時也減少一次性塑膠對大自然的傷害。

潘懷宗指出,塑膠廢棄物被丟棄在大自然後,就會隨時間分裂,形成一顆小小的顆粒塑膠製品,由於無法被分解,常有插進烏龜鼻孔或肺臟,導致許多動物身亡的事件傳出;或是,流到大自然的飲用水系統,被海鮮、貝類吃進去。目前,人類吃到最多的塑膠微粒,大部分來自於水,尤其是飲用水,再來是海鮮類、貝殼類,這對人類的影響非常大。

2017年9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跟明尼蘇達大學合作,測試全世界五大洲、十多個國家,共159個自來水的樣本。研究發現,平均有83%的自來水受到塑膠微粒的汙染。其中,汙染程度最高的是美國,打開水龍頭大概有94%受到汙染;最低是歐洲,像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汙染較低,但也有72%的汙染率,震驚全世界。

隔年,2018年紐約州立大學針對瓶裝水進行檢測,橫跨9個國家、11個品牌,例如可口可樂副牌、百事可樂副牌等,共259個瓶裝水樣本,結果93%的瓶裝水、所有的11個品牌全受到塑膠微粒的汙染。

上述研究也引起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重視,WHO研究報告也指出,瓶裝水中的塑膠微粒數量遠高於自來水,這可能跟製瓶與裝瓶過程有關。科學家認為,塑膠微粒會從塑膠粒本身、塑膠製程中的有害化學成份,或是從可能黏附在塑膠微粒表面的微生物,好比生物膜(biofilms),成為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

潘懷宗表示,人類目前吃進塑膠微粒最多的就是喝水,因為自來水受到汙染,瓶裝水也汙染。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研究同時也發現,瓶裝水的汙染是自來水汙染的22倍。若今天喝一個瓶裝水,就多喝22倍的塑膠微粒,但這只是一杯而已,長年累積下來會更可怕。

澳洲的新堡大學研究發現,喝一般自來水、吃正常食物,一週就相當於吃進一張信用卡,等於把信用卡拿去粉碎成粉末,每天灑在飯上,如果全部都喝瓶裝水的話,就吃22張信用卡。對此,WHO也要求世界各國先減少一次性塑膠的用量,以免太多塑膠製品跑進大自然中。潘懷宗也建議,口渴盡量喝自來水,較不會攝取太多塑膠微粒,因為差了22倍。

原文網址: 人體塑膠微粒是「喝下去的」!專家曝「83%自來水」受汙染...瓶裝水更慘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622724#ixzz6AuTuksLM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太陽眼鏡只要沒壞就可以一直戴下去?專家:2年就該換了


2020-01-07 14:53元氣網 綜合報導

眼科醫師提醒,太陽光的紫外線(UV)是波長短於400奈米的不可見光,會傷害眼睛,且傷害會持續累積,若沒做好「眼睛防曬」,也就是配戴合適的太陽眼鏡對抗紫外線,暴露過量恐增加白內障及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的風險,不可不慎。 圖/ingimage

眼睛防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戴太陽眼鏡。但你也是一副太陽眼鏡戴好幾年嗎?專家提醒,其實太陽眼鏡也是有使用期限的,防曬塗料是會因為折舊的,一般而言大約2年就該換新了。
戴眼鏡的人,大部份都知道要定期更換新的眼鏡,因為度數會改變。但太陽眼鏡,很多人都是一戴好幾年,通常是壞了或遺失了,才會換新的。其實太陽眼鏡也是有使用期限的!有別於一般的眼鏡,太陽眼鏡因有多一層抗UV的塗料,所以能阻絕紫外線照射。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日前在其臉書《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PO文指出,即使你的太陽眼鏡保護得無微不致,鏡面一點刮傷都沒有,但鏡面上的這些防曬塗料也是會因為折舊、收納習慣,或是沾染到肌膚上的汗水、淚水、皮脂,過度清洗等,逐漸流失,這時太陽眼鏡就等於「過期」了。根據研究人員指出,一般來說,如果平均一天戴太陽眼鏡 2 小時,大約 2 年之後抗 UV 的能力開始就會衰退,就該準備換一副新的了。若每天戴的時間更長,更換的頻率就要愈高。

應該也有很多人以為墨鏡就是太陽眼鏡,並且認為顏色愈深愈能抵擋強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蔡景耀曾受《聯合報》訪問提醒大家,「墨鏡有可能只是顏色深、但並不具抵擋紫外線的功能,因此民眾選購時要留意,產品是否有經濟部標檢局認證的UV標章。

根據眼科醫師建議,選擇太陽眼鏡,要注意鏡片顏色及顏色深度:建議選擇灰、黑、棕、黃和墨綠色,避免選到藍色、深藍色鏡片。棕、灰色的含色深度分為15%、35%、50%、70%四種,深度最淺的15%適合室內配戴,35%、50%適合在烈日下配戴,70%適合電焊工程,不建議一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