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放著手機充電到天亮很傷? 這些動作才真的母湯


2018-07-31 14:28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科技日新月異,我們手中的3C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但是腦袋裡維護這些設備的知識卻過時了。都已經2018年了,是時候打破一些關於充電的迷思了。等到電池電力耗盡再來充電、一邊充電一邊使用,充電器過熱或發出怪聲了還不換,這些使用方式對電池的傷害比你想像中來得嚴重。外媒《Bright Side》整理出關於充電的四大迷思,讓使用者的腦袋可以跟著手機一同更新,用更聰明的方式善待各類3C產品。

等到電力一絲不剩再來充電,比較容易縮短電池的壽命。

迷思1:充電一整晚是對電池的致命傷

事實上,放著鋰電池不管充電充整晚是沒問題的。在充飽電之後,鋰電池會自行控制電力不再充入。不需要擔心放著手機或筆電整夜充電會讓電池壞掉,比較需要煩惱的反而應該是裝置是否會過熱的問題。如果你的手機充電時溫度會狂飆,安全起見還是要避免充電充過夜,請記得這個問題跟電池無關,是手機設計上的問題。

迷思2:等到電力耗盡變0%再充電

還是要回到對鋰電池的基本認知。鋰電池有固定的充電週期,舉例來說,iPhone的充電週期是500次。電力從0% 充到100% 算是一個週期,如果從90% 充到100% 則只算是用了1/10的週期。為了不要太快用盡充電週期,一日充電數次是比較理想的作法。專家表示,常保電池電力在40% 到 80% 之間,可以延長電池的壽命。

在過去,專家會建議將電池放電至0%再充電,但是這招已不適用於現今的電池了。

使用完畢後將充電器拔下,可以省電及避免火災發生。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迷思3:把充電器留在插座上

把充電器留在插座上使用起來真的很方便,但是為了安全起見,充完電之後應該立刻把充電器拔下。一直連接著電源的充電器很有可能會引發火災。

如果真心覺得很麻煩,可以先試想以下四種情況,再決定要不要在充完電後拔下充電器。

如果家中沒有防雷裝置,打雷時電力可能會突然增強…
家裡的寵物在經過充電器時一口咬住電源線…
鄰居家裡漏水了…
你的充電器經常過熱,而且常常發出奇怪的聲音…

筆電常充電會壞得比較快其實是一個迷思。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迷思4:筆電常充電會壞得比較快

筆電裡的電池跟手機裡的一樣都是鋰電池,所以同樣不用擔心「充太飽」的問題。專家同樣不建議太常把筆電電源用到一格不剩時再來充電,但每個月可以進行一次完全放電、充電的保養。

過熱是造成3C產品損壞的主要原因,確保充電器的狀態良好是讓你的各項裝備可以長久使用的訣竅。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可以在睡前放心的幫手機、筆電充電,但是一邊充電一邊使用3C產品對電池來說依然是一項很消耗的事,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前,還是盡量避免讓電池太累比較好。

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鄧惠文:處理失落感,家庭關係不能「順著習慣走」


作者 : 楊竣傑 圖片來源 : 陳應欽

建立正向家庭關係,是新年之始的重要課題。擅長剖析兩性與夫妻關係的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提出,先接受沒有100分的婚姻,再運用「了解自己」、「認識期待」與「雙方溝通」3步驟,就能找到適當家庭關係,追求美好幸福!

親密關係常是讓人感到不夠幸福的一大地雷,妳怎麼看這一點?

以夫妻來說,是最複雜又細緻的關係。夫妻關係的核心挑戰是:是否能感受付出與回饋的平衡。一般夫妻爭執的表面議題並非真的問題,而是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合理回饋,此時就該去檢視婚姻中是否有誤解或溝通不良。

婚姻會出問題,多半是因為「順著習慣走」,缺乏更多省思。想整理婚姻關係,可從自身問起:「我對婚姻感受與滿意的程度為何?我的付出與回饋之間平衡嗎?」

很多夫妻盡力過生活,卻不擅長溝通表達,其實伴侶心中應該有屬於各自的需求表,適時讓對方知道「我有哪些需求和期待」,雖然一方期待的事情,另一方不一定統統都做到,但至少要能有共識。

若要改善關係,我建議從幾個步驟做起。

第一步是「了解自己對婚姻關係的期待」,有哪些是被滿足的?哪些是未滿足的?

其次,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換個角度去「認識伴侶對我的期待」。

第三步,才能進展到「雙方溝通」,一起面對彼此滿足的可能與困難,處理失落的感受。

做這些整理時,千萬別忘了對方給我們的好,因為人常常會只看到自己未滿足的地方,卻對已經得到的習以為常。

擬出自己對婚姻的期待後,夫妻可能要面臨「自己不是對方最理想的另一半」的打擊。這並不代表關係不能維持,只要伴侶間有協定的相處模式,個性足夠成熟的人,都能處理理想與實際的差距。我們必須容許另一半有他的理想,再一起面對實際關係中的「失落感」。

這種觀念就像阿德勒(Alfred Adler)所說:「認同自己的不完美」,因為每個人都有敏感跟脆弱的部份,要承認自己不夠完美,是有障礙、有困難的;在婚姻關係中,只要看到對方流露一點點、一秒鐘失望神色,我們常會大做文章,感到不安、焦慮、懷疑自己是否不值得被愛。

夫妻都不可能是完人。人們總希望對方肯定自己、給甜言蜜語,但若只有這些期待,關係會出現鴻溝,夫妻間會藏著失望和難過。因此,如果不先坦誠面對彼此的失落,就沒辦法改善和溝通。

接受雙方的失落感,讓日常議題的溝通進入心理深層,理解各自想要的東西,了解彼此可給與不能給的,自然能重新達成共識。

處理失落感並不容易,妳的建議是?

我們總會對另一半有期待,例如,希望另一半跟自己有同樣的興趣、成為某種人、達到某種收入,當對方無法符合這些理想,便會產生失落感。

婚姻關係中,本來就有很多事情無法達成,夫妻必須以成熟的態度面對。先釐清失落感來源,也試著了解對方不能滿足的原因,消化負面情緒,才不會讓失落感藏在暗處,無意識地對另一半進行「攻擊」,像是言語尖酸刻薄,或是不願意親近等。

了解失落感、消化它、超越它,就是面對自我弱點的開始。認真檢視雙方的關係,才能打造和維護良好的家庭相處。

難以取得工作與家庭間的平衡,也是現代人遭遇的困境,該如何克服?

工作與家庭的平衡絕非一種「靜止平衡」。家是人的組成,會因需求隨時改變,因此家庭與工作的平衡必須是一種「動態平衡」,而且是一種情感的平衡,不是時間或心力比例的設定。

動態平衡代表雙方要有認知,家庭與工作的平衡隨時可以因需求更動,雙方要保留空間,不能因有所約定就不能改。所謂情感平衡,指的是人們通常不會因為多做一點事而生氣,但若感受不到另一半肯定,就容易覺得委屈。我們最好能知道自己能耐的極限,在快要超出負荷時,向另一半表達,理性地請求協助。不要把自己累壞,心懷怨懟,才等著另一半主動給回饋,因為此時另一半只會隨著你的情緒而遠離。

針對婚姻狀況,應該每一季或至少半年就定期對話,以建設性的心態與另一半溝通,尊重自己的需求,也尊重對方,將心比心達成合作關係,才能擁有長久的幸福。

2018年7月25日 星期三

發票收據上含有毒雙酚A!專家建議這樣預防


2018-03-04 15:17元氣網 綜合報導

台灣最近掀起搶購衛生紙的熱潮,先前有毒物專家提醒衛生紙要慎選,有些衛生紙的成分是回收紙漿,這些回收紙漿大部分含有「雙酚A」,是一種毒性十分強大的環境荷爾蒙,也具有致癌效應。雙酚A容易透過皮膚進入人體的血流裡面,產生許多健康上的影響與病變。
雙酚A不只存在回收紙漿製的衛生紙中,它也存在塑膠瓶、食物罐頭甚至發票收據上,美國密西根的非營利組織研究調查200多間商店的收據,超過90%的商店收據含有雙酚A,只有2%沒有,經常觸摸的收銀員和顧客都會暴露在雙酚A的污染中,接觸者血液和尿液中的雙酚A濃度高於一般人,即使只是短暫接觸都恐讓這種化學物質進入體內,尤其當碰觸收據的手是溼潤、油膩或者剛擦過護手霜,吸收量恐增加10倍。

雙酚A是什麼?有怎樣的危害?

雙酚A(Bisphenol A, BPA)又稱為酚甲烷, 應用範圍相當廣泛與普遍,被用來製造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塑料、環氧樹脂(epoxy resins)與其他聚合性材料,也用於生產感熱紙。由於雙酚A的化學結構類似雌性激素,已被視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

雙酚A會干擾人體內分泌,國外動物實驗顯示,雙酚A長期高劑量暴露下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異常、大腦功能異常並影響生育力等,如嬰幼兒長期接觸,甚至可能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還會引發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生殖毒性等。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這個毒性化學物質具有雌激素(estrogen) 效應,身體為了要平衡這樣的雌激素效應,通常會把體內的雄性激素睪固酮(testosterone) ,透過生理化學反應轉換成為雙氫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因為其雄性激素強度是睪固酮的10倍以上,身體用這樣的機制來平衡雌激素上升的不良影響。

DHT本身有強烈的副作用,會引起男性攝護腺肥大、病變,造成頻尿與排尿困難,排尿不完全等現象;也會造成男性掉髮、禿頭,因為它會造成頭髮的毛囊萎縮。這樣的情況與機制進行到最後,更可能造成睪固酮無法後續足量的供應,將造成男性失去性慾、性功能,甚至性器官勃起障礙,成為「女性男」。

專家提出幾點預防收據雙酚A的建議:

1.選擇電子化發票。

2.將有印字的那面朝裡對折。

3.將收據放在錢包裡的固定夾層,跟鈔票隔絕。

4.別讓小孩接觸收據。

5.碰完收據後洗手。

6.收銀員工作時戴手套、常洗手以及避免用手接觸嘴巴。

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飲食不潔染肝炎 30歲男尿出紅茶色


台灣好新聞報

記者辜粲詠/台北報導

2018年7月13日 上午6:00

每天上廁所排出的尿液,攸關個人健康!一位30多歲男性,出國旅遊一個月後出現發燒、上吐下瀉,小便顏色甚至還跟紅茶一樣深。原本以為是血尿,但就醫檢查後發現,他得了急性A型肝炎,肝炎指數還比正常人超標30倍。 30多歲的陳先生,1個月前從泰國旅遊回來後開始發燒、上吐下瀉,退燒後還尿出跟紅茶一樣深色的尿液,趕緊到泌尿科掛門診。檢查後發現他尿中膽紅素過高,抽血的肝發炎指數是常人的30倍。

像陳先生這樣由於急性肝炎發作,尿中膽紅素過高,讓尿的顏色變深。正常尿液顏色就應該像綠茶般的淡黃色,若出現深茶色像紅茶甚至顏色像可樂,就要小心可能有肝膽疾病問題。

由於暑假為旅行旺季,專家也提醒,民眾若到衛生不良的地方旅行、生食貝類或與肝炎患者有血液與性接觸,都應該要提高警覺。因為若罹患急性肝炎,就有可能轉變為死亡率達8成的猛爆性肝炎,建議民眾平常就要多留意身體變化,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哪種沐浴清潔用品最好 想不到醫師推薦這種


2018-07-11 13:26 聯合報 記者陳婕翎╱即時報導

炎炎夏日,不管在室內室外都能蒸出一身汗,洗澡洗去一天的悶熱與煩躁,真的很紓壓,看著浴室琳琅滿目的沐浴清潔用品,每天都好煩惱要用哪罐洗香香。但皮膚科醫師提醒,其實用清水洗澡就能很乾淨,少用清潔用品為妙,以免傷身又傷財。

國泰醫院皮膚科醫師陳怡安表示,因為現代人普遍有每天洗澡的習慣,所以只要用確實搓洗身體,連清水都可以達到清潔效果,無須擔心細菌滋生或藏汙納垢,沐浴清潔用品的作用更傾向於去除氣味或加強殺菌。

陳怡安提及,「洗澡」對皮膚保養作用有限,不會因為愛洗澡就皮膚變好,許多人忽略澡後擦乳液保濕的重要性。洗澡水蒸發時會帶走皮膚水分,因此,趁剛洗完澡皮膚還濕潤時擦乳液是最關鍵步驟,若少了這個步驟,皮膚可能會越來越乾燥。

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婉若也指出,清水就是最好的純天然清潔用品,少用市售清潔用品。但她建議,可使用微量清潔用品清洗重點部位,著重經常摩擦、會產生強烈氣味分泌物的部位,如腋下、臀部和會陰部,避免細菌和體臭產生。

李婉若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有「不能過度使用清潔用品」的觀念。過度使用清潔用品可能導致皮膚乾燥,她提醒,尤其是皮膚油質較少的長者、皮膚尚未完全發展的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應該少用清潔用品,以免皮膚龜裂、發炎,甚至必須到皮膚科報到。

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吃泡麵3大隱憂 營養師教你一一破解


出版時間:2018/07/07 18:33  

《蘋果》邀請達人盲測評選年度10大最好吃泡麵,結果出爐掀起網友熱議。不少民眾擔心吃泡麵不健康,營養師指出,市售泡麵經加工處理,幾乎無使用防腐劑或抗氧化劑,但需擔心太油、太鹹與營養不均衡問題,建議泡麵油包、調理包添加量斟酌,且不喝湯,並搭配蔬菜或蛋白質。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說,不少民眾誤以為泡麵有添加防腐劑或抗氧化劑,事實上目前食品加工技術可將麵體充分脫水乾燥,不需使用防腐劑,會多添加維他命E取代抗氧化劑。

但趙強指出,即便是再高級的泡麵,調理包也以肉為主,蔬菜量很少,天天吃恐營養不均衡;另泡麵油包與調理包內的肉品多半偏油,吃起來才有濃郁香氣、口感不乾柴,但也埋下健康隱憂。

此外,泡麵調味粉也是一大陷阱。趙強說,因麵體製作過程已有加鹽才會有Q度,再加上調味粉調製的湯頭,若是大包泡麵換算幾乎鹽分可達5公克,已逼近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食鹽攝取上限6公克。

針對吃泡麵的3大隱憂,趙強也提供「破解方式」,首先選購時要挑非油炸麵體,且油包與調理包要斟酌,最好別全加,另吃泡麵也要避免喝湯,避免吃下過多鹽份與鈉。

此外,增加蔬菜量也是好選擇,可搭配醃黃瓜、生菜沙拉等,新鮮蔬菜含鉀可幫助排出鈉,另可搭配皮蛋豆腐或豆乾,增加蛋白質攝取,或者把泡麵當主食,加入蔬菜、肉片、蛋一同烹煮,營養更均衡。(江慧珺/台北報導)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從鄭捷、小燈泡到華山分屍案的律師都是他!為什麼黃致豪要幫「壞人」辯護?

2018/07/01, 社會

李秉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黃致豪是國內極少見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律師,他因多次為社會矚目殺人犯辯護,聲請為被告重做精神鑑定或心理衡鑑,尋求對被告有利人格成因求免死。

台北地檢署偵辦華山分屍案,凶嫌陳伯謙涉將高姓女子殺害並分屍,加上一個月內發生三起分屍案,引起民怨沸騰。而陳伯謙的委任律師黃致豪,近來也引起熱議,因為這並非他第一次替重大案件的被告人辯護:台北捷運隨隨機殺人案的鄭捷、北投女童割喉案的龔重安、小燈泡命案的王景玉、性侵殺害女模的程宇、縱火燒死全家的翁仁賢等,都是他曾經上法庭為其辯護的對象。

《上報》報導,這次替陳伯謙辯護的律師黃致豪,早在2014年5月21日「鄭捷在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中,就擔任主嫌鄭捷的法扶律師,當時黃致豪不顧外界批評聲浪,接下酬勞不高的法扶辯護律師,並曾以「用民意、輿論奪走一條性命,不去探究為什麼,未來社會恐將有更多鄭捷。」一席話引發熱烈討論。

事實上黃致豪曾經接手過的知名案件不只鄭捷隨機殺人案件,還包括北投女童割喉案、小燈泡命案、縱火案、女模性侵殺害案等,黃致豪自己就曾在臉書上說,他所接手的案件太過髮指,可能連母校可能都不歡迎他。

心理學背景的律師,多次為兇手以精神人格原因求「免死」

《蘋果日報》報導,黃致豪是國內極少見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律師,畢業於台大心理學系,他多次為在為社會矚目的殺人犯辯護時,聲請為被告重做精神鑑定或心理衡鑑,尋求對被告有利人格成因求「免死」,呼籲詳查犯罪成因,設法矯治教化,這樣的辯護作風在台灣別具爭議性,黃致豪的知名度也因而大增,除了辯護工作外,他也經常寫專欄文章、開設講座課程,探討司法與人權議題。

黃致豪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自許是「怪物惡魔與人類百姓間的通譯」,面對人人喊打喊殺的重大案件被告人,黃卻主張應該多傾聽、多了解,黃認為,僅只是願意傾聽對方在想什麼,可能就有多一半的機會,能夠免除一場社會悲劇的發生 。

為縱火燒死父母等6人的翁仁賢辯護時,黃主張應查明傷者是否為翁男縱火所致;為三重母女血案殺人犯黃麟凱辯護時,主張滅絕種族類屠殺,才構成《兩公約》情節最嚴重之罪等;為北捷殺人犯鄭捷辯護時,更說鄭捷是「被社會隔離的靈魂」,主張補充心理鑑定。

《聯合新聞網》報導,小燈泡案到高等法院審理時,替王景玉辯護的黃致豪也曾聲稱,這起意外在於「國家的失敗或不作為」,因為王景玉患有有思覺失調症,是「弱者」,檢察官是對弱者苛刻,當時社會上有許多認為「直接判死」的聲音,黃致豪也認為,如果判決只需回應社會意識,那就不需要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了,「社會的氛圍不該是量刑基礎。」

而黃致豪去年獲選司改國是會議分組委員,與同樣因多次在媒體上表示「想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兇手王景玉到底怎麼了?」而受到許多輿論撻伐的小燈泡媽媽王婉諭,兩人同場對面而坐。

黃致豪:沒有人一出生就帶刀槍

因為幫許多重大刑事案件辯護,也讓黃致豪遭受不少人身攻擊,甚至是威脅,不過黃致豪並不因此退縮,黃致豪去年曾接受《中國時報》專訪,談到自己在為鄭捷辯護期間,曾不帶評斷地將受害人的身家背景說給鄭捷聽,將鄭捷殺紅眼時看不見的「人」一一賦與真實生命,結果鄭捷也對他說,「如果我早一點認識你們,也許我就不會這樣做」。讓他非常激動。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可愛的,沒有人一出生就帶著刀槍,為什麼有的人就做出驚天動地駭人的事?在哪個時間點,哪個環節出了錯?如果我們可以對這些人多一些瞭解,如果20個人想去殺人,經由多一些瞭解去設法預防,讓其中10個人打消殺人的念頭,就多了一半的機會防止悲劇再發生。」

面對被告人,黃致豪堅持的是「傾聽」與「不下評判 (no judgement)」的兩大原則,他知道自己收集了台灣近年3大無差別殺人案,外界對他有多少輕蔑與謾罵,不過他卻說「鄭捷其實就是個無比寂寞的孩子」。

聽到這句話,不少人會立刻反擊:寂寞就可以殺人嗎?受害者何其無辜?已經是成年人了,寂寞難道還要怪別人?……這些問號,黃致豪都清楚,也完全認同,只是他更想了解的問題是:到底是怎麼樣的觸因,啟動了犯罪付諸行動的開關,也就是「一個人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追尋這個答案的迫切與渴望,黃致豪即使背負與這些「殺人魔」畫上連結號的壓力,也仍然無悔的原因,更讓他持續接下一件又一件的殺人案件,「我身為人父,想確保自己不會在教養上走入相類的死胡同,以至於無意間影響了下一代卻不自知。」

律師公會:所有的人都有權請律師為其辯護

這次黃致豪再次接下華山分屍案,除了引發網路輿論熱議外,也有許多媒體報導質疑黃致豪接連為殺人凶嫌辯護的動機,更有其他律師表示,如果是自己遇到這些案件,他寧願脫下律師袍也不會幫這些被告辯護。

對此,台北律師公會發表聲明,指出基於「聯合國於1990年通過的《關於律師作用之基本原則》所有的人都有權請求,由其選擇的一名律師協助保護和確立其權利,並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為其辯護。」保障刑事被告受辯護人協助之權利,是普世對於「人權保障」的基本價值。並譴責部分媒體不瞭解及律師的使命和作用,嚴重侵犯了律師執業的獨立性。

社民黨參選人苗博雅也強調,接下重大刑案的律師,無論是基於什麼動機接案,他的實質有效辯護,所保護的並不只是那位被告本身,而是「正當法律程序」,這位辯護人並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是在保護壞人,而是在維繫一個法治國家所需要的公平法院。

國內資深足球球評石明謹也在臉書上表示,黃致豪律師為多名殺人犯辯護,正是在保障你和我的人權,正因為「連殺人犯都有人辯護」,所以你不用擔心有什麼情形是「沒人要為你辯護」的。

苗博雅 MiaoPoya:消防員救火時,不會區分受困火場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槍擊要犯受傷送醫,醫護人員也得盡力救治。我們不會說救了壞人的消防員是壞的。也不會說治好壞人的醫生是壞人。那為什麼為重大刑案被告辯護的律師,就是壞人?⋯⋯

蔬菜養分喪失80% 現代種植讓我們失去什麼?


——讀名醫「新谷弘實」著作《不生病的活法》(9)
文/白玉熙

更新: 2018-03-27 11:51 PM

日本著名醫學家,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教授新谷弘實在書中明確告知,日本蔬菜,其養分僅僅是美國蔬菜的五分之一。因此,從100多年前開始引入的以肉和奶製品為主的歐美飲食方式(美國1977年後舉國醒悟,改變了這一方式,如今歐美普遍吃有機蔬果)由於蔬果養分和膳食纖維的嚴重缺乏,給原本就不是肉食的日本人帶來前所未有的健康災難。

新谷在揭示出各自水土養分不同的同時,也道出了現代科學違背自然法則帶來的危害。

科學種植的菜,與科學培育的人

如今提起蔬菜的科學種植,我們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應該就是大棚、化肥和農藥的種植。沒錯,這樣的種植法,能維持溫度的管理,能減少自然界蟲害和風霜雨雪的危害;能在短期內迅速成長,看到經濟效益。這就如同其它工業生產的思維方式,可以大批量出產蔬菜,但是卻破壞了自然的生態系統,最直接的就是使得土壤變得極度貧瘠。土中的微生物和其它生物也因農藥幾乎死絕,土壤失去了生命力,沒有了養分,不得不長期依賴化肥的種植。

然而化肥種植的蔬菜,徒有其形,看似形貌不變,卻失去了生命力,動不動就會生病,輕易就被蟲子吃掉而死絕,使得蔬菜變成了溫室中被過度保護的嬌弱之花,經不起任何的傷害和風雨烈日的洗禮。

今天的人與今天的蔬菜一樣,被各種藥物浸泡著,被各種人工合成的加工食品的營養素培育著,吸收了太多的人工「肥料」而失去了自然的生命力,當整個社會呼籲提高免疫力時,我們可曾發現,我們人的生活,人的培育方式,成長過程,與人工培養的、現代科學的蔬菜種植方式,何其相似。

陽光遮擋後,蔬菜失去抗氧化物質

大棚種植曾被看作是日本蔬菜種植的驕傲,因為這是日本獨創的栽培法,在美國卻看不到。可以說,中國學到的,是日本現代的科學,而不是日本傳統的東西。

人們發現,陽光被大量遮擋後,蔬菜的養分大大降低,尤其是現代人最強調的讓人抗衰老,獲得健康長壽的抗氧化物質,變得極其貧乏。

新谷說,大棚的目的,為的是溫度管理和防蟲,人們只能看到對自己眼前有利的地方,卻看不到破壞自然系統帶來的危害。陽光被遮擋後,植物就會發生看不到的變化,原本植物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像動物那樣移動位置、躲開陽光的,所以,大自然必然賦予它們極強的抗陽光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紫外線對人的皮膚影響很大,女性都要避免強光下長時間的暴晒,而植物卻無法移動,為了避開氧化的危險,植物就會產生大量的抗氧化物質,這是植物與生俱來的天然機制,天賦的能力。這樣一來,它們就會含有比大棚蔬菜多出好幾倍的維生素A、C、E、以及其它各種抗氧化營養。何止這些,陽光的照射,帶來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都是大棚蔬菜的好幾倍。

根據新谷的說法,我們可以推斷,美國蔬菜養分高,不僅是土地養分含量比日本高,蔬菜直接曝露在天然環境中,被陽光沐浴著,也是一個關鍵的原因。

我們今天的孩子,很多從小臉上就長滿了一些小斑點,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我們這批四五十歲的人,都記得,小時候根本不懂什麼叫做斑點,直到生孩子,二十多歲以後,才會漸漸關注自己的皮膚,發現有了斑點。不能不說,如今的孩子,常年攝取養分極低,缺乏抗氧化物質的蔬菜,造成了皮膚色素無法排除的健康危害。

農藥的危害,不僅僅限於毒素

新谷指出,自然界是一個非常平衡完美的機制,人為的使用農藥驅蟲,造成的危害實在太大。

人都很討厭蟲子,都只站在自己片面的狹小的眼光下看這個世界,看不到整個大自然的機制。當人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蔬菜,不讓它們被蟲子吃掉時,就會像溺愛孩子的父母一樣,開始了過度的保護。其實把吃蔬菜的蟲子叫做害蟲,也不過就是人站在維護自己利益的角度的說法,不管叫它害蟲也好,益蟲也好,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在看待它。對於自然界來說,沒有這樣的概念,它們是和諧的完美的一體。彼此相互影響,非常協調。如果人為的過度干涉,就會害了蔬菜。

其實,不管任何蟲子,只要它停留在蔬菜上,就會增加蔬菜的營養素。

人們現在發現,由於蟲子的停留,會使蔬菜產生「甲殼素」這樣的物質。甲殼,大家都知道,存在於螃蟹,蝦等這樣的動物當中,而蟲子身上覆蓋的外殼,也都來自這種物質。當它們停留在蔬菜上後,蔬菜會自動分泌必要的酵素,從蟲子身上吸取甲殼的養分,變成自己的養分。可以說,彼此相互作用,共同生存。

然而這個食物鏈被人為的斬斷了。蔬菜因此自然該擁有的許多養分都消失了。不僅如此,農藥驅除了蟲子,其毒素自然進入蔬菜中,土壤中,毒害人體,也毀掉土地的養分和微生物環境,造成貧瘠。

新谷只是舉了一個相互作用的例子,其實人為的所謂保護,所使用的農藥,不管人們如何認為「過了一定時間,可以安全食用」,也不過是不至於引發眼睛看到的、身體還能應付、不至於馬上出現的嚴重中毒症狀而已。長年累月的食用,身體會不會癌變,看看今天的高發癌症率和病死率,就知道了。

遠離人造的東西

新谷說,很長時間,日本現代農業,注重蔬果外觀的漂亮,勝過營養,害怕菜葉有蟲子咬過的痕跡,其實那本來就是自然的樣子。

好看的蔬菜,沒有了養分,真的是得不償失。比如南瓜,日本的南瓜質地很軟,用手指一戳,就進去了,並且很容易腐爛。而美國的,即使用鋒利的刀費勁地砍,也很難裂開,這就是日本農藥化肥和大棚種植帶來的養分差距的證明。

日本這十幾年,也開始意識到天然有機種植的重要。貨架上出現了有機食材,網絡訂購也普遍存在。儘管價格貴一些 ,新谷卻認為,那是生命的價格:我們從食物中吸取養分,維持生命,不同檔次的養分造就不同檔次的身體,健康的食物,才能造就健康的身體。食物本身沒有生命力,無論如何吃,都不會健康,不吃大自然孕育的食物,就不可能在大自然中健康成長。

可見吃新鮮有機的食物非常重要,人工合成或精煉的任何東西,包括合成的維生素,精製的白砂糖,食鹽,色拉油,甚至白米,就像化肥一樣,打破營養平衡,讓人徒有其形,動則生病,非常可怕。遠離人造的東西,才能從根本上獲得健康。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便秘、降低鈣鐵吸收…喝茶引爆3大危機?教授打臉


2018-07-01 08:50科學的養生保健 林慶順教授

網路上開始流傳一篇文章,它的標題是:長期喝茶當喝水 當心引爆3大健康危機。這篇文章不是謠言,而是出自某知名健康網站,所以才更需要盡快給予糾正。

此文說,營養師程某某表示,長期把濃茶當開水長期飲用,可能會導致以下3種狀況:(1)便祕(2)降低鈣質吸收(3)影響鐵質吸收。真的嗎?

喝茶引發便祕?沒有得到醫學界的認同

首先,關於「便祕」,文章說:「根據1981年的《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一篇研究指出,過量的茶鹼則會引起細胞外液脫水,增加腎絲球過濾率和降低腎小管的再吸收,最終導致便祕的問題。」

事實上,這篇1981年的研究,做的是一個非常粗淺的實驗。也就因為太粗淺,作者才會在文章的標題加個問號(標題是:Tea Consumption: a cause of constipation?)(問號的意思就是「不確定」)。

這個研究,除了作者給自己打了個問號之外,也立刻引來批評,指其實驗方法錯誤。

還有,1981是35年前的事情了。35年來,再也沒出現過任何相關的研究報告。也就是說,「喝茶引發便祕」的假設,並沒有得到醫學界的認同。

喝茶降低鈣質吸收?結果剛好相反

再來,關於「降低鈣質吸收」,文章說:「咖啡因會降低鈣質的吸收」。可是,這跟「喝茶會降低鈣質的吸收」是一樣嗎?

事實上,關於喝茶是否會降低鈣質的吸收,目前只有兩篇研究報告。

一篇發表於2012年的研究發現,喝茶完全不影響鈣質的吸收。

另一篇發表於2013年的研究(用老鼠模型)發現,茶可能可以幫助停經後的婦女吸收鈣。

所以,喝茶不但不會降低鈣質的吸收,甚至還可能會促進鈣質的吸收。

喝茶影響鐵質吸收?其實並不會

再來,關於「影響鐵質吸收」,文章說:「茶中過量的單寧酸會降低小腸的分泌物、抑制腸道的蠕動,也會影響鐵質的吸收」。

此一說法是源自於早期的研究(1975及1979年)。而其結論是,用餐時喝茶,會影響吸收植物來源的鐵,但不影響吸收動物來源的鐵。

事實上,近期的研究都不認為喝茶會影響鐵質的吸收。請看下面這三篇文章的標題和結論:

1990年, Effect of green tea on iron absorp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ron deficiency anemia,結論:No inhibitory effect of green tea on iron absorption was recognized(沒有看到綠茶對鐵的吸收有抑制作用)。

2007年, Consumption of black, green and herbal tea and iron status in French adults,結論:The data suggest that normal apparently healthy adults are not at risk of iron depletion owing to any kind of tea drinking(數據顯示,正常健康的成年人,無論飲用任何種類的茶,都沒有失去鐵質的風險)。

2009年, Green tea does not inhibit iron absorption(綠茶不會抑制鐵的吸收)。

所以,近期的研究都不同意喝茶會影響鐵質吸收。

綜上所述,這篇網路文章所言,不論是有關便秘,還是鈣的吸收,還是鐵的吸收,皆不可信。